你可能没想到,新疆这片如今热度“爆棚”的边疆,曾在一百多年前的1864年,差点就不是咱们中国的了。据统计,沙俄在那些年里,硬生生把外东北和外西北超140万平方公里地盘“搬”回了自己家,面积相当于30多个北京市。这么夸张的领土变动,到底经历了更让人心跳加快的是,明明清朝大内乱不断,竟然在天山脚下还打出了脊梁。这场清俄新疆大碰撞绝不只是“边界”那么简单,背后到底搅动出怎样的世界棋局?今天就跟你聊聊,那一场精彩又糊涂的历史交锋。
一边是清朝自家后院起火:太平天国闹得南方鸡飞狗跳,捻军游击各处频频拔营。另一边,则是沙俄这位北极熊正满脸坏笑,顶着上百万新抢到的土地还不满足,盯上了新疆这块大肥肉。中国老百姓心里都明白,这回是祸不单行——边疆快要顶不住了。然而更刺激的是,清朝军队虽然拿着鸟铳火绳枪,装备像今天小朋友的水枪,却偏偏在天山北边、塔城、伊犁顶住了第一波“冲锋”。真相是什么?难道大国较量就靠几千粮仓里跑出来的老兵硬撑?沙俄究竟用了啥手段,把疆西一步步变成自家后院?故事到这里,暗流到底有多深?
事情没那么简单。你看看那段时间,沙俄兵分四路,3万哥萨克骑兵呼啸而至,装备比清军先进一代:线膛枪、野战炮,压着火绳枪一路打。在6月22日鄂尔果珠勒卡伦、28日额克托卡伦、10月齐钦卡伦,清军一个个拼死抵抗,守将文良、杨继、邵光甚至拿命去顶,打死几十俄军,有时守住阵地还让对方吃了苦头。可再看普通百姓,新疆当地人不是人人都上战场,他们在风声鹤唳之下照样要种地、赶牲口,还得防着明天是不是会被炮声吓醒。很多人直到今天还记得祖辈口述的那些血战天山、抵抗“洋大兵”的传奇,大家心里明白,这场仗不单在新闻上,也在家家户户心头过。
表面上,清军在几个战斗点都有所收获,好像大局没那么危急。可仔细一算,主力都调到内地去平乱了,边疆防线薄得像一层窗户纸,随时可能被捅破。更要命的是,俄军装备压制不说,后勤也给力,打得气定神闲。外部看起来一片“平静”,但其实俄罗斯的扩张野心远远没有收敛,连《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都只是开胃菜。对清朝中央来说,维稳压力和边疆压力双管齐下,财政、民心都濒临崩盘。也有不少知识分子、京师大臣反对把重心放新疆,主张先安内再攘外,结果是边疆越发孤立无援。如果真有一丝妥协,中国恐怕连新疆都守不住,这种“假平静”下的暗流,让人后怕。
真正惊心动魄的是1864年,俄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战争局面瞬间风起云涌。锡霖带着6000“老弱病残”硬是守住塔城,讷尔济带万余兵在伊犁死磕,甚至诱敌深入后用伏击捶了俄军一把,打得对方损失400人。在兰干口,明绪带来的3万清军更是破天荒地击退了俄军铜墙铁壁。你没看错,竟然靠兵力集中和地形配合,把装备更先进的一方暂时压了下去。这一反转把很多人的固有认知打破了:原来老式军队还能靠战术给对头来一刀。前面埋下的“边防薄弱”伏笔在这里大爆发,眼看着沙俄也喘了口气,一时间谁都看不透这局棋最后落谁家。
胜利仅仅是一道闪电,没能照亮夜空太久。事态看似缓和,清军一时守住了大片疆土,俄军也被阻住了口。可就在战争混战的间歋,俄方再次递交侵占要求,摆出“谈判桌就是领土分界线”的姿态,恭亲王奕?不得不和伊格纳提耶夫坐下来聊“家产分割”。谈判结果是以实际停火线划界,西北44万平方公里拱手让人。更糟的是,阿古柏之乱又让俄军有了理由,乘机全盘占领伊犁河谷。这一连串障碍让起初的“守住”变成了“丢盘”,分歧越来越深:一派主张继续死守,另一派则呼吁“保残之地为上”,连和解都变得不可能。表面安宁,实则危机翻涌,边疆的安全线几乎已是橡皮筋拉到极限。
这场清俄新疆战争,表面看是清军的坚守、沙俄的扩张,实际则暴露了晚清的整个家底:边疆防线不牢靠、武器落后、内忧外患搞得像锅里乱炖。你要说清朝英勇无敌?那44万平方公里可不是自己走丢的,谈判桌上失去的土地比战场上还多;你要说沙俄强得像北极熊?后来的右宗棠收复伊犁也让人看到洪荒之力。明明互相“互撕”,实际上一出出“假坚强”“真破防”,更像是自己不足互为镜子地照出来。都说“疆域是国之根”,可看看最后的结果,强行夸奖清朝是“战术大师”,还不如说人家是善于临时抱佛脚。局势这么复杂,想靠一两场硬仗逆转历史,这种小聪明能在大棋局里分几口肉?左一刀右一刀,夸赞里藏着不少苦涩。
新疆当年丢地给沙俄,谈判桌上的“和解”到底是谁的胜利?有人说那是清朝忍辱负重,要不是浙江山东都在内乱,谁愿意割地赔款;也有人觉得晚清就该壮士断腕、趁乱再重整旗鼓,才不至于边疆缩水变成别人的猎场。你怎么看:如果换成现在,“边界失守”是不是还会走同样的老路?以后再有大国博弈,我们会像晚清一样先丢地跑路,还是能挺住局势守住家园?欢迎你来留言,“历史会重演还是再也不会”,你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