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与溥仪谈职业选择,所提两职业遭拒,如今成热门

周总理曾经问过溥仪想做什么工作,溥仪当时提出了两个职业方向,但都被拒绝了。没想到,如今这两个职业已经成了大家追捧的热门工作。

1959年12月4日,溥仪终于等到了特赦令,被关押了十年后,他走出了抚顺战犯管理所,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出狱后的溥仪才53岁,还远没到退休的年龄。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后,他觉得生活太平淡了些,于是想找份工作做做。

周总理好像看出了他的心思,在中南海见到了他,问了他出来后想干什么。

溥仪稍微想了想,提出了两个职业方向。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想法被总理拒绝了。而溥仪当时提出的那两个职业,如今都成了热门领域,很多人都争相加入。

他提议的两个职业是什么?为什么总理不同意呢?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他于1906年的正月十四,在北京什刹海附近的醇王府出生。

溥仪是道光皇帝的玄孙,他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胞弟。

他的命运与众不同。在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病得很严重。三岁的溥仪被选为光绪的接班人。

不久之后,光绪和慈禧在两天内相继去世。

过了半个月,三岁的小孩溥仪被抱着来到了太和殿,放在了龙椅上,随着众人高呼万岁,他正式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就是宣统帝。

溥仪的运气确实不错。本来他不是太子,因为光绪皇帝没有子嗣,他便没有去争抢,没想到天上掉下了个馅饼,竟然成了皇帝。

可是好景不长,仅仅三年后,武昌城头突然响起了枪声,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满脸悲伤,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替小皇帝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这标志着清朝的结束,也意味着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帝王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溥仪皇帝还没坐稳宝座,就从宝座上摔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被滚滚的历史潮流吞没,成了一个“亡国”的君主。

溥仪的境遇真是够让人同情的。

历史上,一旦皇帝被推翻,他的政治生涯就结束了,很难再东山再起。

大家都以为溥仪以后的日子就在紫禁城里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了,就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

没想到五年后,溥仪居然东山再起,重新登场了。

1917年6月30日,张勋带着数千名辫子军来到了北京城,上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在一些老臣子的支持下,12岁的溥仪再次登上金銮殿,坐在皇帝宝座上,接受群臣的朝拜。

然而,在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下,这场闹剧很快就结束了,仅仅持续了12天,便被众人当作笑料。

溥仪两次登基两次被推翻,其实只是别人棋盘上的棋子,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被别人操控的木偶。

要说追究责任,其实溥仪也不该背这个锅,毕竟他当时还是个小孩子,分不清对错,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样上上下下的折腾,让他心惊胆战,狼狈不堪。

俗话说好事不三番,溥仪第二次被赶下台后,大家都以为他可以过上平静的生活了。没想到,他的波折人生才刚刚开始。

溥仪退位时,袁世凯代表中华民国政府与清朝签订了《优待条件》。民国成立后,溥仪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府邸里当个小皇帝。民国政府每年还给他拨款四百万元供他使用。

张勋这一折腾,可把溥仪给牵连了。到了1924年,当时掌控北京城的冯玉祥下令,《优待条例》直接作废,各种待遇都没了。更关键的是,宣布“永远废除皇帝称号”,让溥仪自己找地方住。

这就是说,溥仪得离开紫禁城了,想去哪儿都行。

冯玉祥这么做有充分的理由,因为溥仪先违约了,这是对他违约行为的惩罚。

冯玉祥在政治上不够成熟,目光短浅,缺乏远见,低估了溥仪的重要性,没有好好管理他。

冯玉祥的想法有些偏差。虽然溥仪没有实权,帝制在中国确实不再受欢迎,但溥仪仍然是名义上的皇帝。在清朝起家的东北地区,爱新觉罗家族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不容小觑。

这就留下了隐患,无意中为溥仪再次复辟提供了方便。

在这方面,冯玉祥的见识不如东北王张作霖深远。

张作霖虽然是个土匪出身,但他在政治方面很有眼光。在清朝崩溃之后,他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向溥仪示好,时不时往溥仪的账上打钱。

在张作霖的眼中,溥仪就像是一个政治工具,或者说是一个筹码,用得好,比百万大军还要强。为了讨得溥仪的欢心,张作霖甚至跑到天津租界去拜见溥仪,并且还给这位昔日的皇帝下跪。

日本方面也觉得溥仪是个有利用价值的人。

日本人对东北虎视眈眈,一直想把东北地区从中国分离出去。因为东北是清朝皇室的发源地,如果能好好利用溥仪,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东北“独立”。

有了这块遮羞布,或者说是吉祥物,比日本人直接在那里建立傀儡政权或者直接吞并东北要好听得多。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让鹿钟麟带兵进入紫禁城,将溥仪赶出宫殿时,溥仪刚结婚两年,身边有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相伴。到了天津后,溥仪遇到了一个难题:两个妻子的生活费用太高,自己口袋里的钱却不够用,整天为此烦恼不已。

这时候,张作霖和日本人各自为了自己的目的,及时伸出援手,解决了溥仪的燃眉之急,溥仪对他们也非常感激。

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日本人表现得最为积极。那时候,溥仪还没出生,自然对这些事一无所知。

日本表面上帮溥仪,实际上是为了侵略中国。可溥仪分不清好坏,只看到眼前利益,就把日本人当成了救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火速从天津租界把溥仪强行带到已经沦陷的东北地区,并很快再次将他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由此可见,日本人有长远的计谋,而冯玉祥的策略却出了问题。如果溥仪在民国政府的保护下,这种事情本不会发生。

总而言之,溥仪已经25岁,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之前两次成为皇帝都是被迫的,但这次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意愿。

归根结底,溥仪始终没放弃恢复大清的想法,为了达成心愿,他甚至愿意借助强盗的力量,他认为这样做非常值得。

1934年,溥仪将国家的名字改成了“满洲帝国”,并把年号改为“康德”。

“康德”是康熙和德宗光绪的简称,康德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昔日荣光。可是溥仪很快就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傀儡,无论内政还是外交,溥仪都没有决策权,事事都要日本人的同意,自己不过是一枚橡皮图章。

溥仪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只能待在“紫禁城”里,一步也不能出去。就连保护他安全的人,后来也换成日本人了。

溥仪的护卫原本是他精心挑选的满族年轻勇士,个个武艺超群。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溥仪绝对忠诚,誓死跟随。

因此,溥仪把安全主要寄托在了这支战斗力很强的“护军”身上。他不仅投入大量资金为“护军”配备先进的武器,还给予了他们很好的物质待遇。

这支队伍其实只有几百人,就算武器再先进、战斗力再强,也只是一个保卫性质的小队,根本无法承担其他更重要的任务。

然而日本人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一心想要把它搞垮。

1937年6月28日,日本士兵在“大同公园”跟溥仪的“护军”发生了冲突。日本人借此机会,把这支卫队的武器都拿走了。

从那以后,日本关东军名义上保护着溥仪,但这位伪满洲国的皇帝却活得提心吊胆,再也没有过上安心的日子。

看来溥仪虽然一生当了三次皇帝,每次看起来都风光无限,但他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

所以,日本战败后,伪满洲国寿终正寝。溥仪被苏联关在战俘营,后来又被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在那里,他受到了教育,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活得非常窝囊。

因此,他在监狱中努力改变自己,持续学习各类知识,计划真心悔改,从头开始新生活。

1959年,溥仪终于等到了特赦的好消息,他满怀希望,打算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做点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960年1月26日,周恩来总理特意把溥仪和他的在京亲人请到了中南海,一起吃了一顿“年夜饭”。这好像正是周总理看出了溥仪的心思,特意安排的。

周总理之所以提前安排时间,是为了防止与溥仪家自己举办的年夜饭时间冲突。

为了帮助溥仪开启新生活,总理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样做既是为了让他安心,也是希望他能真正融入新的生活,重新开始。

周恩来还趁溥仪的七叔载涛在场,主动提出让溥仪“还得结婚”,还说让七叔帮忙“张罗张罗”这件事。这让溥仪听了非常感动。

他的妻子文绣因为和他相处得不好,于1931年在报纸上宣布离婚。皇后婉容则因为和一个侍卫有了私情,被溥仪赶出了皇宫,之后整天吸食鸦片,身体越来越差,抗战胜利后不久就去世了。

这样一来,溥仪就成了单身了。

总理一见面就为溥仪安排了对象,这让溥仪心里暖暖的。

然后,总理又问溥仪:“你打算做什么工作?”

周恩来总理每天处理的事务非常多,但他仍然关心溥仪的生活和工作,这让溥仪非常感动。之前溥仪在战犯管理所时,就已经开始为出狱后的就业做打算了。现在总理问他时,溥仪立刻表示自己已经有了打算,希望能成为一名医生。

溥仪有这个想法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原因的。溥仪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而皇帝掌握着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太医的医术非常高超。久而久之,溥仪从太医那里学到了不少医学知识,成了半个医生。

在战俘营里,溥仪读了不少医学书籍,他认为自己只要再学习一下,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但是周总理想了想,还是不赞同溥仪的决定。

俗话说,“三十学艺晚”,溥仪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这时候再学医非常不容易。如果在治病的过程中出了问题,考虑到他的身份,可能会引起不小的政治风波。

周总理否决了溥仪当医生的想法后,溥仪又试探着问:“总理,那我能不能去故宫当个解说员呢?”

故宫曾经是溥仪的家,溥仪三岁就住在那里,住了十几年。他对故宫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对文物的历史也了如指掌。

如果溥仪当解说员,肯定不用培训,讲解得专业生动,绝对不会挂错皇帝像。

但是周总理想了想,还是拒绝了溥仪这个想法。毕竟故宫游客很多,来自各个地方,溥仪的身份特殊,如果他出现,肯定有很多人围观,会影响正常的参观秩序。

溥仪那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当解说员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的身体可能承受不住。

再说,溥仪在伪满洲国当皇帝时也做了不少坏事,要是有人假借参观的名义给他找麻烦,肯定会影响到他的安全。

如今,医生和故宫解说员这两个职业依然很受欢迎,深受毕业生喜爱。医生的工作是治病救人,收入也相当可观。而故宫解说员虽然工作轻松,还能得到人们的尊敬,也算是体制内的员工了。

两种职业都很不错,但都不适合溥仪,所以总理没有让溥仪想这些。其实总理早就想好了溥仪的工作,就是让他先在植物园里工作。

植物园里人很少,环境很安静,对溥仪来说也很安全。那里的空气特别清新,对健康很有好处,还能让人活得更久,而且不用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