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程序员老张删掉第17份被拒的简历,默默关掉招聘网站。36岁,十年经验,曾主导三个省级政务系统开发,却在新一轮求职中屡屡碰壁——“超龄,不符合岗位要求。”同一时间,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告:2026年国考年龄上限放宽至38周岁。一纸新规,像一道微光,照进无数中年人沉默的职业困境。
这不仅是一次考试政策的微调,更是一场对“35岁职场死刑”的公开修正。从35到38,三岁之差,背后是千万人被压缩的职业生命周期。长期盘踞在招聘市场中的“35岁门槛”,曾将无数经验丰富的劳动者挡在门外。智联招聘数据显示,35岁以上求职者投递简历数量是年轻人的3.2倍,面试转化率却不足一半。而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早已突破39.7岁,政策与现实的割裂,终于迎来系统性纠偏。
这道门槛从何而来?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招录设定35岁上限,本为选拔年轻干部,却意外成为企业效仿的“金标准”。互联网行业将其推向极致:年轻意味着低薪、高负荷、强可塑性。某AI公司招聘主管曾直言:“教会40岁员工用新工具的时间,够95后开发两套方案。”这种短视的成本计算,把人简化为“人力耗材”,忽视了中年人在风险预判、系统协调、资源调度上的不可替代性。国际咨询研究显示,35至45岁员工在复杂项目管理中的效率,比年轻人高出41%。
更深层的,是社会认知的集体偏见。我们习惯将青春与创新绑定,将年龄与僵化等同。但浙江一家制造企业的数据打了脸:取消年龄限制后,45岁技工组故障修复速度比青年组快18%,并能提前识别83%的潜在风险。北京某设计公司坚持老中青1:1:1团队配置,2024年中标率高出同行39%。经验不是累赘,而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操作系统”——它需要适配,而非淘汰。
此次国考放宽年龄,正是国家对“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配套回应,也释放出明确信号:社会需要重新定义38岁的价值。上海、江苏、四川等地已陆续在事业单位招聘中突破40岁红线;深圳推出“经验银行”,将中年技能数字化交易;德国、日本则通过税收激励与法律保障,激活“银发工程师”资源。真正的竞争力,从不取决于身份证上的数字,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一个社会开始尊重经验,才真正走向成熟。38岁,不该是简历上被划掉的年龄,而应是能力沉淀后的爆发起点。打破年龄歧视,不是施舍,而是自救——因为我们终将老去,而国家,需要每一颗仍在发光的螺丝钉。
年龄从不贬值,贬值的,是看待年龄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