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
蒋介石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便是:“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在这句话中,“中正”二字,显然是指代他自己,而“辞修”一词,则指的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陈诚,同时也是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的干女婿。
陈诚,字辞修,1898年诞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镇,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耕读世家之中。他的父亲以耕作为生,同时传授学问,以此维持生计。
1918年,陈诚在师范院校完成学业后,顺理成章地迈入了保定军官学校的殿堂。在校期间,他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出众的能力,成功跻身黄埔军校教官的行列。在那里,他邂逅了当时的校长蒋介石,并逐渐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与青睐,最终成为了蒋介石深信不疑的得力干将。
在选拔人才方面,蒋介石首重青睐那些出自黄埔军校的将领,这不仅是因为他本人亦是在该体系下崭露头角,更得益于黄埔系的支持;其次,他对同乡情谊极为重视;再者,他对那些对国民党忠贞不渝的成员特别偏爱。陈诚恰好是这三个条件的完美契合者。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陈诚始终如一,默默无闻地执行蒋介石的每一项决策。陈诚的独到之处在于,他能够为蒋介石承担过错,正因这一特质,他赢得了蒋介石的无比信任和器重。
02、谭延闿对干女儿宋美龄叮嘱道,她需在青年军官中,为他的三女谭祥寻觅一位适宜的夫婿。
1931年寒冬之际,蒋介石与宋美龄喜结连理,并将他们的养女谭祥女士隆重介绍给了陈诚将军。
谭祥的父亲,谭延闿,在中国现代历史长河中,堪称一段传奇。作为昔日清廷的翰林,他曾三次担纲湖南督军兼省长的重任,同时身兼湘军总司令之职。在辛亥革命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阵营的一边,紧随孙中山先生的步伐,投身于护国运动的滚滚洪流。当孙中山先生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谭延闿指挥湘军全力驰援,在石龙、石滩的前线,与叛军陈炯明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
1920年,谭延闿的妻子方榕卿在上海不幸离世。远在湖南军中的谭延闿闻此噩耗,悲痛至极,立誓此生不再续弦。即便在广州孙中山的大元帅府身兼内政部长与建设部长,正值不惑之年的他,依旧坚守初心,未曾再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辅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中。此时,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宋美龄引起了孙中山的特别关注,宋家亦表示了全力支持。然而,谭延闿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他对亡妻的承诺使他难以向宋美龄敞开心扉。宋美龄不仅容貌秀美,气质非凡,且受过西方教育,年龄上比他小十七岁。若娶她为继室,实是对其才华与美貌的不公;而若拒绝这门亲事,又恐辜负孙中山的美意,甚至可能得罪宋家。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谭延闿终得良策。他怀揣着厚礼,造访宋府,踏入府门之际,便向宋太夫人倪桂珍行三拜九叩之礼,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愿将她视为干娘的衷心愿望。继此,他又认宋美龄为干妹。至于婚姻之事,他却缄口不言。宋美龄深受感动,对谭延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纵使谭延闿与宋美龄未能结为良偶,他依旧对这位犹如亲姐妹般的干女儿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疼爱与关怀。
宋美龄沐浴于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中,果断地摒弃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老礼俗。她个性开朗,充满活力,对骑术情有独钟,经常向精通马术的兄长虚心请教。谭延闿不厌其烦,耐心地教导这位既顽皮又好胜的侄女。
孙中山未能促成谭、宋二人的姻缘,然而,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却心中暗生喜悦。他向总统建言,提出应重视部下的家庭幸福。孙中山明察秋毫,一听此言,便看穿了蒋介石意图借助他的影响力,促成宋美龄与蒋介石的联姻。孙中山心怀坦荡,欣然同意。在未能将宋庆龄托付他人之后,他亲自致信岳母,恳请她代为探询宋美龄的真实心意。遗憾的是,孙中山不幸过早离世,未能成为蒋宋联姻的月老。
蒋宋两家的联姻计划,尽管得到了长女宋霭龄的支持,却遭遇了其他家族成员的坚决反对。宋庆龄尤为坚决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由于她对蒋介石与汪精卫背叛革命行径的强烈愤慨,她毅然决然地前往苏联,暂时远离了国内的纷争。与此同时,宋子文也对该妹妹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事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为了打消家人的顾虑,宋霭龄亲自出面,特地邀请谭延闿到宋家担任说客,期望借此平息众人的疑虑。
首先,蒋介石需断绝与所有女性的婚姻联系,专一与她的女儿结为连理,并郑重承诺将对她的女儿忠贞不渝;其次,蒋介石需接受洗礼,正式皈依基督教。面对这些建议,蒋介石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至于宋子文,鉴于他昔日受到谭延闿的多番援助与关照,此次谭延闿前来劝说他,自是不会有所保留。
1927年12月1日,上海大华饭店见证了盛大的婚礼庆典,蒋介石先生与宋美龄女士携手踏入婚姻的殿堂。促成这对佳偶良缘的谭延闿先生亦莅临现场,亲自见证了这一空前绝后的联姻盛事。
1928年,谭延闿执掌南京国民政府的权柄,随后更晋升为行政院长的要职。
1930年九月,谭延闿先生不幸患上脑溢血,终其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郑重地将女儿的终身幸福托付给了宋美龄女士,期望她能在年轻军官中为他的爱女谭祥寻觅到一位佳偶。
02,陈诚首任妻:吴舜莲
陈诚历经两段婚姻,其中初婚乃遵从父母之命而结。然而,他与妻子吴舜莲之间并无深厚情感。1925年,正值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之时,陈诚接到父亲病逝的电报,急忙赶回故乡料理丧事。自那以后,他离家已逾七年,未曾重返故土。吴舜莲妻子期盼着这次丈夫的归来能让她怀上孩子,不论男女,都是为了未来的依靠。然而,陈诚身负伤痛,尽管吴舜莲温柔体贴,极尽顺从,他却刻意回避,甚至对妻子触碰他的伤口表示责怪,最终选择与妻子分床而眠。
起初,吴舜莲误以为丈夫陈诚因父亲离世及身体之痛所引起的情绪低落只是暂时的,因此并未对他的冷漠态度过于追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诚对她的态度越发尖酸刻薄,言语粗俗,面容也变得愈发阴郁,这让吴舜莲感到无比心酸。陈诚即将重返部队,吴舜莲目送他急切归队的身影,心中疑虑重重,怀疑他在外有了不端行为。她回想起自己多年来独自守着空荡荡的房屋,全心全意地侍奉公婆,却换来了如此凄惨的结局,吴舜莲心灰意冷,对余生已无任何希望,于是拿起那把插在竹篱笆上,原本用来割取桑叶的大剪刀,狠心地刺向自己的喉咙。
幸而救援及时降临,吴舜莲的生命得以幸免于难。然而,吴舜莲的坚韧与果断却让陈诚倍感沮丧,几近绝望边缘。在将吴舜莲送往医院后,他即刻返回了部队。随着他职位的一步步攀升,那位文盲且行动不便的小脚妇人,在陈诚的视野中逐渐变得无足轻重。尽管如此,考虑到吴舜莲在陈家多年来的辛勤付出,他始终未能鼓起勇气提出离婚。
04.陈诚妻,谭祥
谭延闿离世之后,谭祥时常造访蒋氏夫妇的宅第,亲昵地以“爸爸”称呼蒋介石,并以“妈妈”尊称宋美龄。蒋氏夫妇对她如同亲生女儿般疼爱,宠爱有加。因此,他们决定在众多青年将领中精心挑选一位,作为谭祥的干亲家,以期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
谭祥,昔日毕业于上海圣玛莉亚女子学校,自此投身智仁勇女子学校,执掌英语教学之重任。
在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为干女儿谭祥寻觅良缘的过程中,他们早已敏锐地察觉到陈诚及其妻子吴舜莲的婚姻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基于此,陈诚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候选人之一。
往昔岁月,胡宗南与陈诚均于青年将领中脱颖而出,深受蒋介石夫妇的赏识。尽管胡宗南年长陈诚两岁,却尚未有家室,这让蒋氏夫妇起初对他更为青睐。但鉴于政治考量,蒋介石夫妇最终选择了陈诚。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胡宗南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享有“天子门生”的美誉,他对蒋介石的忠诚毋庸置疑,令蒋介石倍感安心。与此同时,陈诚与反蒋派要员严重、邓演达关系紧密,蒋介石便决定通过这桩姻亲之缘,以此巩固陈诚的忠诚之心。
宋美龄与蒋介石在最初阶段便咨询了谭祥的见解。当讨论到陈诚的职务时,宋美龄回应:“他担任军长一职。”然而,实际上陈诚当时仅是第十一师的师长。谭祥思维缜密,追问:“具体是哪个军的军长?”蒋介石随即补充道:“是十八军的。”谭祥早已对作为国民革命军精锐力量的十八军有所了解,得知陈诚是十八军的军长后,她默默点头,未发表任何言论,这一无声的认可显然是对他们决定的默认。
“此子未来前途无量,定将独辟蹊径,成就一番非凡伟业!”
遵从领袖指导。
往昔,陈诚与上海女学子陈德懿情意相投。为了与谭祥结为姻亲,陈诚毅然将陈德懿送往美国深造,从此二人情缘中断。然而,陈诚与谭祥的婚姻之路仍充满挑战。陈诚已有家庭,与青田故里的吴舜莲结为连理十余年,与原配吴舜莲离婚非易事,吴舜莲亦不愿轻易松口。经过深思熟虑,陈诚决定发电报召回大舅哥吴子漪。吴子漪不仅是陈诚的师范同学,更是他多年的部下,随着陈诚的升迁而不断进步。陈诚担任团长时,吴子漪担任团军需主任;陈诚升任师长,吴子漪则成为师军需处长;陈诚晋升军长,吴子漪也随之成为军部军需处长。吴子漪从剿共前线的南昌火速赶至南京,听闻陈诚的困境,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吴子漪早已预料到,随着陈诚官位的提升,妹妹身为无文化的家庭主妇,且无子嗣,婚姻终究难以为继。他也深知妹妹面对离婚的痛苦,每当提及离婚便情绪激动,于是果断代替妹妹作出决定,亲自起草了一份协议离婚书,并在吴舜莲的名义下签署。“鉴于家妹尚未精通文墨,故此,我将代她执笔,一切责任自当由我一人承担。”
尘埃虽已落定,但离婚的决定并未动摇与陈家的深厚情谊——身为陈家的一份子,无论生死,我都心甘情愿地担当起守护陈家的重任。陈诚对此立场坚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名下故乡的房产全部过户给了吴舜莲。
尽管吴舜莲经历了婚姻破碎的沉重打击,陈氏族人对她的敬意却未曾减退,他们依然遵循着传统的习俗,亲昵地称呼她为“大奶奶”。
陈诚与谭祥喜结良缘,婚后感情笃定,携手育有六名子女,他们分别是长女幸儿、次女平儿,以及长子履安、次子履庆、三子履碚和四子履洁。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谭祥性情温文尔雅,与人交往时总是面带春风,态度亲切可人。陈诚久经沙场,谭祥却毅然承担起贤内助的重任,在家中细心料理家务,孝顺敬爱的婆婆,悉心教养子女。除非是在必须的礼仪场合,她几乎鲜少踏出家门,在公众视野中露面。
她平日里鲜少涉足于丈夫的公务,却有一次破例。那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陈诚肩负着恩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重任,同时亦担任湖北省主席,他下令全省的文武官员不得乘坐轿子办公。其中有一位厅长,因患痔疮和脚气病,接到命令后,每日不得不忍受着病痛的煎熬,步履维艰地前往办公地点。厅长的妻子见状,心生不忍,便亲自上门拜访陈夫人,恳求她能向陈主席美言几句,为其丈夫暂时乘坐轿子一事开个方便之门。陈诚听闻谭祥的请求后,立即答应了下来。
谭祥与陈诚共历了“剿共”、抗日战争以及内战等漫长的岁月,直至抵达台湾,他们才得以暂时沉浸在一段相对宁静的时光之中。
在国民党统治大陆的后期,陈诚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退居台湾后,陈诚先后任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载,在台湾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1965年3月5日,台北地区传来悲痛消息,陈诚先生因肝癌不幸陨落,享年六十八载。
05.陈诚之所以赢得广泛赞誉,首要原因在于他恪守不贪的信念,并在子女教育上对自己严格要求,设立明确的标准。因此,台湾媒体普遍认为,他的家庭堪称“权势世家”中最为重视家教的楷模。
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陈诚以其恪守清廉的品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个人品行高洁,严于律己,对子女的教育同样要求严格,教导他们勤奋好学、勤俭持家、严守纪律,因此被台湾媒体尊称为“权势家族中的家教典范”。在他所养育的六个子女中,有四人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均毕业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这些子女在外貌上保持着朴素的风范,且从未因父亲的地位而自鸣得意。
“我之所以选择乘坐小车,那是因为我在为国家尽我的一份力,这体现了国家对我的肯定与鼓励。而你们目前尚未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此还不符合享受这种待遇的条件。你们应当学习勤奋和毅力,将来才能更有效地为国家服务。你们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吗?”孩子们在听到这番话后,均表示了领会,自此之后也不再提出乘坐小车的请求。
父亲常以言传身教,叮嘱我们,在尚未能够自食其力的年纪,务必倍加珍惜那每一分来之不易的收入。只要力所能及,便不应轻易依赖他人之助。
陈诚先生的两位女儿,陈幸与陈平,均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荣获了美国某知名高等学府的全额奖学金。陈幸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学业。她继承了家族谦逊低调的品格,以至于她的同学们对她的家庭背景一无所知。直至1961年,陈诚访问美国之际,当地报纸刊登了陈幸与妹妹陈平在威廉斯堡机场与父亲深情拥抱的照片,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方意识到陈幸竟然有着如此显赫的父亲身份。至于次子履庆,尽管他视力严重近视,根据相关规定本可免除兵役,但他依旧选择与同学们并肩,积极参与服役。他这样表达了他的想法:“若仅以近视为由而豁免兵役,而他人却未提及我的近视,反而只强调我是‘副总统之子’,这样的做法实显不妥。”
陈家子女远赴美国深造,无不以勤工俭学的方式自筹学费,力求自力更生。长子陈履安亦曾面临资金短缺的挑战,学业一度被迫中断。然而,凭借不懈的努力,他通过辛勤的劳动积攒了所需的学费,最终重返校园,继续完成学业之旅。
06、陈诚的长子陈履安,内心深处对远离政治的喧嚣充满向往,然而命运似乎有意将他推向了这个领域。
陈履安,生于1937年6月22日的江西庐山,起初被命名为履庐,这个名字饱含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谊。鉴于其父陈诚在“西安事变”中侥幸逃脱,他决定将名字更改为履安,以此表达心中的感激与庆幸。1948年10月,陈诚迁往台湾,紧接着的11月,年仅11岁的陈履安便随家人一同,乘坐飞机从上海踏上了这片富饶的宝岛台湾。
长子陈履安承继陈诚遗志。
1955年,陈履安在台湾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圆满结束了他的学业生涯,随即,他脱颖而出,成功被选入留训班第三期。在那个年仅16岁的青春岁月,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横越大洋的征途,远赴美国深造。在麻省理工学院,他专注于电机工程学领域,主攻电机学,同时辅修国际关系学。1960年,陈履安顺利完成了学业,步入职场,加入了美国哈尼维尔公司,担任计算机工程师的职务。紧接着,在1962年,他继续追求卓越,进入纽约大学数学研究所深造,主修应用数学,并成功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到了1968年,他更是荣耀加身,荣获了数学博士学位。此后,陈履安在纽约大学历任副教授,最终晋升为教授。
“我的一生,起初在军旅生涯中奉献热血,而后又踏入政坛,对官场的种种了如指掌。正是出于此,我决定让你赴美深造,期望从你这一代起,能够重新书写陈家在政坛的篇章。官场固然有其耀眼之处,然而我对其中潜藏的黑暗与险恶深感厌恶。你的性情似乎并不适宜投身其中,还是专注于科技领域,或许能有所作为。”
1970年8月,陈履安先生应台塑集团创始人兼明志工专董事长王永庆的盛邀,担纲台北县泰山乡明志工专校长一职。彼时,他年仅33岁,荣膺台湾历史上最年轻大专院校校长之誉。随后,该校迅速荣获了模范学校的称号。
起初,他立志远离政治的喧嚣,却不幸被命运的巨浪推入了这一漩涡。台湾“教育部”早已对其在教育和管理领域的杰出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宋美龄的鼎力推荐下,1972年,他被委以重任,担任“教育部”专科职业教育司(后更名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的司长。1974年,陈履安荣获艾森豪威尔奖学金,得以赴美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同年,他荣膺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现名台湾科技大学)的首任院长。不久之后,他又获得晋升,成为教育部次长。一次公开发言引起了蒋经国的关注,自此,陈履安在政坛的阶梯上稳步攀升。
自1976年起,陈履安连续担任我国国民党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1977年12月,他重返“教育部”,肩负起常务次长的重任。次年6月,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荣任政务次长。1979年3月,他肩负起更重要的职责,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工作会主任,并在同年12月晋升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在此期间,他积极倡导“政党外交”,并创立了“国际关系室”,与郑心雄并称为“洋务派”。作为国民党新一代的政治精英,陈履安被誉为政坛的“明日之星”及“新洋务派领袖”。他与连战、钱复、沈君山齐名,并共同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公子”。
1984年5月,陈履安正式担纲“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全面引领台湾科技发展的航向。在此任期内,他不仅创立了“新政建设基金会”与“农业发展基金会”,还着手筹划“国家长程科技发展计划”。此外,他还特别设立了杰出研究奖助金,旨在点燃科研人员的创新火花。至1986年3月,陈履安在国民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成功当选为中常委,自此得以深入参与党内的核心决策事务。
1988年7月20日,彼时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一职,并兼任“经济部”部长,全面负责台湾地区的经济事务。在履职期间,他巧妙地解决了国营企业在环保和劳工问题上的诸多挑战,同时显著提升了中小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1990年6月1日起至1993年2月1日,陈履安先生担任“国防部”部长一职,全力以赴地推动国民党军队的国家化改革。翌年1月,他亦身兼“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的委员职务。1993年2月1日,陈履安先生荣任第五任“监察院”院长。直至1995年9月23日,他正式宣布离职。
1990年春季,恰逢国民党高层政治局势风云变幻之际,陈履安毅然决然地加入非主流派阵营,公开发声支持“内阁制”构想,意图限制李登辉权力过度膨胀的趋势。
陈履安先生始终秉持“一个中国”的坚定信念,对两岸关系紧张局势深感忧虑。随着与李登辉在政治立场上的分歧日益加剧,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1996年,他毅然决然地脱离国民党,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携手王清峰并肩作战,共同角逐台湾首届“总统”之位。尽管竞选过程充满艰辛,最终并未成功当选,但陈履安先生并未因此放弃。他在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直至2001年1月6日,方才重新踏入国民党的大门。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天,他的夫人曹倩女士也加入了国民党。陈履安先生积极倡导台湾民众积极参与政党活动,深入理解政策,从内部推动改革,以期实现“自救”与“融合”的双重目标。
07、步入晚年的陈履安,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教育协作以及慈善事业等多个领域的公益事业,怀揣着热切的愿望,期望能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步入晚年的陈履安,虔诚皈依佛门,并热衷于传播净化心灵的理念,他高举“拯救中国,拯救人心”的旗帜。他的足迹遍布宝岛台湾,深入民间,为百姓祈福,身体力行地践行善举。在处理两岸关系的过程中,陈履安聚焦于文化、教育、慈善等公益领域,怀揣着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深切期盼。他亲手创立了“台湾财团法人化育文教基金会”,并担任首任董事长。该基金会构筑了无数行善的桥梁,对海峡两岸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陈履安先生一生专注于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谨记其已故父亲陈诚先生“奖掖后学,培育英才”的教诲。自1971年起,他便热切地倡导创建一所全寄宿制的中等学府。不久,他的提议获得了“陈诚文教基金会”董事会的坚定支持,以及陈诚先生生前部属和众多仁人志士的慷慨资助。因此,校舍选定于台北县三峡镇横溪,并以陈诚先生的字“辞修”作为校名,正式命名为“台北县私立辞修高级中学”。谭祥女士担任首届董事长,引领学校开启了发展的第一步。随后,陈履安先生的夫人曹倩女士及其二弟陈履庆先生也相继担纲此重任。陈履安先生本人亦曾亲任校印,执掌辞修高中的校长之职。如今,辞修中学已成为台北县内享有盛誉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高中部学生皆实行寄宿制,其住宿生活以军事化管理闻名,堪称台湾地区首屈一指的全寄宿学府。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1996年9月15日,陈履安先生踏上了归乡的征途,重返青田县的高市。五年后的2007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他带领长子陈宇廷,以及台北辞修高中的总务主任潘开平等同行,再次踏足这片熟悉的土地,进行了一场探亲与祭祖的旅程。当他们抵达高市小学的门前,面对两旁热情欢迎、欢声笑语乡邻的夹道,陈履安先生即兴发表了一席演讲。他深情款款地说:“无论我走到哪里,对青田的思念始终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2009年11月,应中国华夏文化基金会理事长耿莹女士的盛情邀请,陈履安莅临大陆,参与了盛大的两岸文化交流盛会。耿莹女士的父亲,耿飚将军,曾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重任。国共两党历史上曾经历十四年的殊死搏斗,在八年抗战时期又曾并肩作战,成为彼此的战友。如今,陈诚、耿飚这两位高级将领的后代,在充满温馨友爱的氛围中重逢,场面令人不胜唏嘘。
曹倩女士,陈履安先生之妻,其根深蒂固于广东中山,出自香港享有盛誉的金融世家。在远赴美国深造,致力于“微生物学及遗传基因”领域的研究时,她与同样留美的陈履安先生结为连理。1996年,她成功创立了“中国女红坊”,该机构迅速获得了海峡两岸以及香港、澳门的广泛关注。
08.陈履安子女
陈履安先生与曹倩女士,伉俪情深,共育四子一女。面对子女们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陈履安先生始终恪守尊重个人意愿的原则。
长子陈宇廷,曾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电脑电机系取得电机计算机学士学位。随后,在1990年至1991年间,他继续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顺利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即便尚未正式加入职场,他已荣幸地获得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青睐。此外,他还曾在美从事医疗私募股权基金会的财务分析工作。从1992年至1995年,陈宇廷选择剃度出家,遍历名山大川,潜心修行并传播藏传佛教。1996年,他重返尘世,担任陈诚文教基金会及化育文教基金会的执行长。至2005年,他重返麦肯锡,以资深顾问的身份,专注于大中华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2006年,他发起创立了“公益伙伴基金会”(NPP),旨在搭建慈善家与社会企业家的桥梁。如今,他身兼数职,担任陈诚家庭基金会的总裁、新公益伙伴基金会的理事长、中国海外藏族协会的董事,以及山西鑫磊集团的执行董事。
2002年4月28日,陈宇廷与西藏籍的企业家、歌手央金拉姆在北京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央金拉姆,这个名字在藏语中寓意着“妙音天女”,她更以“歌神”之誉享誉乐坛。她曾在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及兰州大学艺术系深造,接受了高等艺术教育。此外,央金拉姆曾在奇正藏药集团担任营销副总经理一职。如今,她身负多重职责,担任中国海外藏族协会主席、新公益伙伴基金会的理事,以及山西鑫磊集团的董事长。
陈履安的次子陈宇铭,荣获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目前正致力于美国的相关领域工作。他的三弟陈宇慷,亦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企业管理的硕士学位,且在广告及影视行业初露锋芒,曾担任电影副导演的要职。至于陈履安的夫人程思聆,则是商界知名人士程宇远心爱的女儿。
陈履安的第四子,陈宇全,在圆满完成中学学业后,选择前往西藏驻足,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全情投入于对藏传佛教的探索与研究,出家修行后,更踏足印度与尼泊尔,深入钻研佛法,并正式取法号为罗卓丹杰。
陈履安之女陈宇慧,笔名郑华,于1973年在台湾岛诞生。她以全校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继父辈荣光,同样成功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攻商务管理专业。1995年,学成归国后,她选择在香港定居,现担任香港荷兰银行董事,专注于可转换债务领域。在闲暇之余,陈宇慧酷爱写作,2006年,她凭借80万字的武侠巨著《多情浪子痴情侠》崭露头角,荣获由国内知名文学网站“红袖添香”、MSN中国以及中华书局(香港)联合颁发的“2006年全球华文新武侠小说大赛”的最高奖项——最佳作品奖和“最受欢迎作品奖”。她的作品以流畅的文笔和金庸大师的风采闻名,被誉为“女版金庸”,成为当代武侠小说界的佼佼者。《多情浪子痴情侠》在香港、台湾两地出版,更名为《天观双侠》(共四册),2007年在台湾热销12万册。2008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亦推出了《天观双侠》。2009年10月,奇幻基地出版社则出版了她的第二部武侠小说《灵剑》(共三册)。
陈宇慧的伴侣郑先生,是她大学初识的学长,如今在金融界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自1997年他们喜结连理以来,他们携手育有三子一女。
09,陈诚先生的子女中,次子名为陈履庆,三子名为陈履碚,至于第四子,他的名字则是陈履洁。
陈履庆先生,系我国著名将领陈诚将军的次子,于1938年在重庆降生。他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并荣获了美国纽约大学授予的物理博士学位。此后,陈履庆先生在荷兰天主教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其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台湾大学机械系教授、中兴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副局长,以及财团法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基金会副主任等多项重要职务。
自1983年8月起,陈履庆先生荣耀地接任辞修高级中学第三任董事长之职。1998年7月,他又荣膺台北市青田同乡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一职。
2011年7月2日,陈履庆在台北安然离世,结束了他74载辉煌的一生。
靳文颖女士,台湾大学物理系的杰出校友,也是陈履庆先生的贤内助,且拥有纽约大学物理学的博士学位。目前在台湾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与地质系两系的兼职副教授。数年前,她毅然决然剃度出家,将全部心血投入佛学的深入研究。她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英文佛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之中。
陈履庆先生与靳文颖女士携手育有一女,命名为陈宇岑。2002年,陈宇岑女士在哈佛大学顺利完成经济学博士学业。自2003年起,她便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经济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并逐步晋升为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多个层面。
陈诚先生的第三子,陈履碚,已于美国伯克利大学圆满取得了统计学及数学领域的博士学位。
陈诚先生的次子陈履洁,在纽约市取得了精算学博士学位的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