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攻台王牌曝光?并非轰20和航母,而是不起眼的民用滚装船

别再盯着轰-20了,真正的主角可能让你意想不到,甚至觉得有些滑稽——那些在港口之间慢悠悠跑运输的滚装船和渡轮。

当真正的风暴来临时,第一声雷鸣不会来自万米高空,而是来自无数个电磁信号。无数的战术导弹,比如东风-15和东风-17,会撕裂海峡上空,它们的目标不是城市,而是那些让一支军队成为军队的关键节点:雷达站、通讯中心、机场跑道。这是一场外科手术,追求的是瞬间的瘫痪。

紧随其后的,则是一幅更具超现实感的画面。成千上万架廉价的自杀式无人机,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金属蝗虫,嗡嗡作响地扑向岛屿。它们的速度很慢,甚至有些笨拙,但它们的目的不是精准打击,而是一种消耗。每一架无人机都在用自己低廉的成本,去兑换对方昂贵的防空导弹。这套战术在乌克兰的泥泞战场上被证明极其有效,是一种不对等的、充满工业时代暴力美学的饱和攻击。当对方的防空系统被这些“炮灰”耗尽或撑到极限时,真正的杀手——巡航导弹,才会从容登场,完成最后的清理。

第一轮打击过后,天空并不会就此安静。压制阶段开始了。你会看到轰-6机群的身影,它们会像上班打卡一样,规律性地出现在那些被摧毁的军事设施上空。对方想修复通讯基站?半小时后,一颗炸弹会准时落下。这种持续性的“点名”,打的不是军事价值,而是对方的意志和修复能力。

为什么不用更先进的导弹来执行这种任务?答案简单到让人觉得无趣:太贵了。在已经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用轰炸机投掷铁炸弹的成本,和发射一枚导弹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轰-20这种级别的战略轰炸机根本不会出现在这里。轰-20是为了跨越太平洋设计的,它的大航程和大载弹量,用在自家门口这百十来公里的距离上,无异于用宰牛刀去切水果。甚至连歼-10这种轻型战斗机,挂上两枚航弹,都能客串一把轰炸机的角色,可见空中力量的冗余有多大。

真正的重头戏,其实发生在海上。军事登陆舰、气垫船固然是精锐,但数量终究有限。要把数十万地面部队和重型装备在短时间内投送上岸,单靠它们远远不够。这时候,那些平日里运输卡车和旅客的民用滚装船就成了关键。一艘数万吨的滚装船,可以一次性吞下上百辆坦克、装甲车。当上百艘这样的民船被集结起来,形成一支史无前例的运输船队时,那种力量是压倒性的。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上:外部力量不会介入。可一旦行动开始,就意味着最坏的打算已经被考虑在内。如果美国海军舰队出现在附近海域,那么早已部署好的东风-26反舰导弹就会被激活。这种被称为“航母杀手”的武器,就是为了这种时刻准备的。

如果局势进一步升级,战火蔓延到第一岛链上的美军基地,那么对付台湾的那套打法就会被原封不动地复制一遍。先用导弹洗地,再用轰炸机进行持续压制,直到拔除这些据点。这听起来疯狂,却是整套逻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以,当人们热议那些先进武器的性能参数时,或许忽略了真正的关键。决定性的力量,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最具有规模效应的地方。它可能是一架成本低廉的无人机,也可能是一艘被征用的民船。最终的摊牌,或许不是一场高科技的对决,而是一场关于工业能力、后勤组织和国家意志的全面较量。

那么,你觉得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无人机战术,还是民船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