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仁爱礁补给冲突骤然升级!中菲紧张对峙后,新规登场再添变数

2024年6月17日,南海仁爱礁,补给冲突突然加码。菲律宾军方说,有士兵在冲突中断了拇指,补给品被夺走;中国海警发布画面,称依法拦阻“运补大型构件”。现场橡皮艇贴得很近,人挤人,推搡、拽绳、切割。双方各出一版视频,口径完全相反。结果,这一幕把原本就紧张的海面,进一步拧紧了。

先把背景摆清。仁爱礁是南沙一处浅滩,菲律宾在1999年把“马德雷山号”老船搁在那儿,留人驻守。二十多年,这艘破船一直靠补给续命。每一次运补,都会成为一次对峙。谁能靠近,谁就能占个便宜。

中方立场明白:仁爱礁及其附近水域属于中国。中国海警常态化巡逻,喊话、拦截、驱离。2024年6月中旬起,海警新规上路,允许对“非法进入的外国人”登检、扣留。因为这个,执法动作更有章可循。现场冲突的强度也被抬高了。

菲律宾这边,最近两年换了打法。补给常带媒体同行,全程拍,回去就放。他们还会提前公开航线时间,借国际关注当“护身符”。简评一句:这是在抢话语权,同时也在拉队友。

队友是谁?先看美国。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多次被华盛顿重申,适用在南海发生的武力攻击。2024年4月11日,美日菲在华盛顿开峰会,宣布要更密的联合演训和基础设施合作。结果,马尼拉吃下定心丸;同样,美国把自己的话说死了,出事就得表态。

然后是日本和澳大利亚。2024年7月,日菲签了“互访协定”,方便两军互相进出;澳大利亚跟菲律宾的海空演训也更频。另外,英法等欧洲海军也时不时露个面。简评:队形看着整齐,但大家嘴上都说不找事。

回到6月17日。菲方说中国海警“用刀棍、强夺装备”;中方说是“依法处置、克制专业”,阻止菲方运大件修船。两边都拿出视频和照片,细节剪得很猛。因为这个,国际舆论就容易被带着走。谁先丢出画面,谁先定基调。

纸面上的那场仲裁也绕不开。2016年,海牙的仲裁结果认定仁爱礁是“低潮高地”,不产生领海。中方不接受、不参与。结果就很现实:纸在那儿,船也在那儿,谁更常来,谁更能掌控节奏。

马尼拉的内政也在起作用。小马科斯上台后更靠近美国,扩大“增强防务合作协议”基地到9处,美国人员和装备更常出现。杜特尔特阵营批评这是“冒险”。菲律宾对外要硬,对内还要解释账本和风险。

北京的盘算也不难懂。不想被逼着动用更猛的手段,又不愿让那艘破船修好、换大件。于是就用水炮、拦截、切割补给、登检,步步卡,控制力度。简评:这是在下细棋,既顶住,又不破底线。

风险却在涨。更多船在同一片浅水区挤,夜里还近距离机动,橡皮艇靠拢,人与人扯拽。因为这个,意外概率往上走。结果,一旦出现重伤亡,条约、舆论、盟友呼应,会把事情推得更远。

东盟的态度偏谨慎。联合声明措辞温和,越南、马来西亚关注,但不愿被拉进正面冲突。同样,新加坡、印尼都强调降温。简评:邻居先求稳,谁都不想为别人的船单买单。

有没有台阶?有。做一套“技术性安排”:补给通道、航线、频次、清单先约好;重件不进,只送生活物资;第三方船只在远处监督、拍照存档。另外,也可以换更远的转运点。都不体面,但能止住火。

美国能不能压住?能压一点,但压不了全部。华盛顿要照顾条约信誉,也要防止擦枪走火失控。日本、澳大利亚会配合喊话和演训,但都不愿替人挨第一下。结果,还是看中菲两边在海上的那几条船。

市场也在动。南海附近的渔期、油气勘探、海上保险费率,都跟着紧张和缓和起伏。航运公司更关心航道安全,一旦出大事,改线、加保费,成本就上去了。这些现实,会推动各方找“能用的折中”。

黄昏,仁爱礁那艘老船甲板上,几名士兵把湿透的衣服晾在绳上,海水拍着破旧船身,远处一艘白色海警船的喇叭在反复广播,补给船在外圈慢慢绕。谁先把船速降下来,给这片海定一套能走得通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