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证券的一纸公告,掀开了当前A股两融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券商紧急上调保证金比例,另一边是两融余额飙升至2.44万亿元的十年新高。
华林证券刚刚将融资保证金比例调至100%,这距离该券商上调信用业务规模上限仅过去一个月。 从“扩容”到“限流”的快速转变,印证了当前市场融资需求的火热。
与此同时,A股两融余额从年初的1.86万亿元一路攀升至2.44万亿元,增长超过5800亿元。 这一数据标志着十年后两融余额重返2万亿元高位,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全市场数据显示,二季度末A股融资余额为1.84万亿元,到三季度末已飙升至2.38万亿元,单季度增长29.34%,增速远超市场预期。
不同规模券商的两融业务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增幅普遍集中在20%-35%区间。 华南一家头部券商透露,公司七八月份两融业务规模余额1000亿左右,到9月份已增长至1300亿。
浙商证券在9月24日公告,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 华林证券在半年内将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累计增幅达18亿元。
与规模扩张形成对比的是,部分券商开始上调保证金比例控制风险。 华林证券宣布自10月13日起,将沪深交易所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调整至100%。 国金证券在一个多月前也已采取类似措施。
华林证券此次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背后反映出公司信用业务额度紧张,而客户融资需求旺盛。 从行业整体看,目前多数券商仍维持80%的保证金比例。
电子行业成为融资资金最青睐的领域,6月底以来净流入规模接近1500亿元,遥遥领先其他行业。
计算机、机械设备、汽车、医药生物行业也分别获得576.68亿元、463.50亿元、435.05亿元和426.14亿元的融资净买入额。
个股方面,东方财富以96.93亿元的融资净买入额居首位;比亚迪、江淮汽车、新易盛的融资净买入额均超过50亿元。
累计有78只个股的融资净买入额超过10亿元,其中包括赛力斯、寒武纪、东山精密等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个股。
与2015年相比,当前两融市场存在本质区别。 2015年两融余额从4000亿元飙升至2万亿元仅用一年时间,市场过热明显;而本轮则从去年9月1.37万亿元起稳步提升,节奏更为稳健。
从杠杆水平看,当前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为2.46%,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比例为11.36%,仍明显低于2015年峰值时期的4.7%、22.3%。
8月A股新开两融账户18万户,同比激增381%、环比增长48%,创2025年月度新高。 截至8月末全市场两融账户总数突破1511万户。
2024年,证监会依法从严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39件,作出处罚决定592件,同比增长10%。
处罚责任主体1327人(家)次,市场禁入118人,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
监管重点紧盯“关键少数”失责问题。 全年查处“关键少数”989人次,同比增长21%,罚没28.1亿元,同比增长63%,市场禁入81人次。
严肃追究35起财务造假案件中大股东、实控人的组织、指使责任,同比增长近60%。
2024年,证监会对各类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行为进行全面追究,全年罚没6.73亿元,对4家会计师事务所和1家证券公司暂停业务6个月。
在恒大地产案中对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开出3.25亿元“创记录”罚单。
自“9.24行情”以来,券商违规揽客罚单已超24张,涉及华西证券、天风证券等12家券商。 “委托第三方揽客”是主要违规类型,部分还存在返还佣金、赠送礼品等利益输送行为。
2025年以来已有144家A股上市公司被实施ST或ST特别处理,其中92家因“财务型退市风险”亮起红灯。 仅4月28日至30日三个交易日,就有60多家上市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
当前A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指数强势与个股分化格局。 虽然主要指数表现强劲,但市场内部结构分化严重。
今年4月8日至7月30日的78个交易日,沪指累计涨幅为16.76%,创业板指累计涨幅达31.01%。
与此同时,大部分个股却没有同步上涨,甚至出现跌幅在3%以上的个股近500家的情况。
两融余额从1.84万亿到2.38万亿,仅用了一个季度。 券商一边上调规模上限,一边提高保证金比例,这种矛盾操作背后是客户融资需求与自身流动性压力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