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之间冲突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或许你常在新闻中看到加沙地区断粮停电,孩子在废墟中哭喊,妇女焦急等待救援的画面。
这些场景令人揪心,也让人自然而然地同情弱者,甚至觉得问题的症结就是巴勒斯坦没有自己的国家。
于是很多人会得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结论:只要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巴以双方就能各过各的日子。
表面上看,国际社会似乎正逐渐形成“两国方案”的共识,但这并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呼声。
过去几十年里,类似的决议和表态在联合国已经出现过无数次,却始终没有真正落地。
就好像一个人不断尝试同一条道路,却总是走到死胡同。
不断重复相同的错误,却每一次都期望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巴以冲突的根源蕴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远不是一个简单的“两国方案”就能解决的。
接下来我会用两期内容带你从历史角度梳理清楚巴以冲突背后的底层逻辑。
“巴勒斯坦”名字的由来
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常说的“巴勒斯坦”到底是怎么来的?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举过一张地图,指责以色列一步步蚕食巴勒斯坦的土地。
那张地图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让很多人误以为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后来被以色列霸占了。
但问题在于,那幅地图本身就是建立在对历史的错误解读上的。
他把英国托管地的巴勒斯坦直接当成了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来展示,却忽略了这片土地在古代、奥斯曼帝国时期、以及一战之后的真实状况。
事实上,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巴勒斯坦国”,这片土地多半是由不同的帝国或政权统治,直到20世纪才逐渐出现“巴勒斯坦民族”的政治认同。
如果我们把目光拉回到真正的历史,就会发现最早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国家的其实是犹太人。
大约公元前11世纪,大卫王统一了以色列各支派后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他的儿子所罗门之后在耶路撒冷修建了第一圣殿,把国家推向鼎盛。
这个故事不仅写在《圣经》里,在埃及、亚述、巴比伦等邻国的文献中也有记载,考古学同样提供了证据。
以色列王国后来分裂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但无论王朝如何更替,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存在持续了约一千年。
哪怕期间多次遭外族帝国征服,他们仍旧生活在这里,从未彻底消失。
公元70年,罗马帝国摧毁了耶路撒冷的第二圣殿,许多犹太人被迫逃亡,进入所谓的“大流散”。
几十年后,在公元132年至135年间,犹太人再次奋起,发动了著名的“巴尔·科赫巴起义”,试图恢复独立。
但这场起义最终被罗马残酷镇压,大量犹太人不是战死,就是被驱逐出家园。
巴尔·科赫巴起义
作为对犹太人持续反抗的惩罚,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公元135年下令,把原本的犹大行省改名为“叙利亚巴勒斯坦”。
这里的“巴勒斯坦”并不是阿拉伯人的命名,而是取自犹太人古老的敌人—非利士人。
问题在于,非利士人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被巴比伦人消灭,他们早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此今天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非利士民族的延续。
哈德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民族,他故意挑了犹太人最痛恨的敌人来命名,目的就是羞辱和打击犹太人,并借此来抹除犹太人的民族认同和对这块土地的历史记忆。
换句话说,“巴勒斯坦”并不是一个古老的阿拉伯国家,也不是由阿拉伯人命名的,而是当时罗马帝国强加的地理标签。
此后的几千年里,这片土地上先后生活过许多群体:犹太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十字军、马穆鲁克人、奥斯曼土耳其人……但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民族国家”。
今天我们所说的“巴勒斯坦人”这个身份,主要是在20世纪伴随着阿以冲突和民族主义浪潮才逐渐形成的政治概念。
所以当有人说“以色列抢走了巴勒斯坦的国家”这个说法其实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但媒体在报道冲突时往往不会提及这些历史背景。
接下来,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到一战之后,就能看到英国托管时期是如何一步步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伏笔的。
巴勒斯坦托管地
有人可能会说,犹太人大流散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千年,今天巴勒斯坦的原住民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所以以色列在这里建国就是在抢他们的土地。
这样的看法虽然能够理解,但其实是基于对历史的片面认识。
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从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整整四百年,这片土地一直隶属于奥斯曼帝国。
在这段时期,这里居住过不同群体,阿拉伯人占多数,其中有穆斯林,也有基督徒,同时也存在犹太人的社区。
但在这四百年里,从未出现过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
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瓦解,法国和英国瓜分了中东。
巴勒斯坦被划入英国的托管地,其中就包含了今天的以色列领土,而这就是一切问题的开始。
名义上英国托管是过渡性的管理,实际上却带有明确的战略考量。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靠近苏伊士运河,而苏伊士运河又是当时英国通往印度和远东殖民地的关键航线。
控制这片土地有助于保护英国的海上运输路线。
同时,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于英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同样至关重要。
换句话说,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核心目的,是出于战略利益,而不是为了给当地人建立一个国家。
为了在中东稳固利益,英国玩起了两面三刀的策略。
一方面,他们支持犹太复国主义。
因为欧洲和美洲存在大量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群体,英国希望借助犹太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获取舆论、金融和政治方面的支持,从而在战后中东事务中占据主动地位。
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表面上是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背后却更多是出于利益的考量。
另一方面,英国也在1915年至1916年间与阿拉伯人秘密通信(即《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承诺只要阿拉伯人发动反抗奥斯曼的起义,战后将支持他们独立。
阿拉伯人果然响应号召,在一战中掀起阿拉伯起义,重创了奥斯曼帝国,也为英国在中东的战略行动中扫清了障碍。
通过这种左右逢源的方式,英国既试图拉拢犹太人,也利用了阿拉伯人的力量,使自己在建立对中东的长期控制上更有优势。
后来,英国在托管区内以约旦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为外约旦,由哈希姆家族的王子阿卜杜拉统治;西部才是狭义上的巴勒斯坦,由英国直接管理。
英国之所以把外约旦交给哈希姆家族,是因为这个家族在一战中曾协助英国对抗奥斯曼。
与此同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民族主义思潮和欧洲反犹主义的高涨,大批犹太人开始通过合法购买土地和有计划的移民,逐步回到祖先的家园。
他们首先从奥斯曼帝国的地主手中以高价购买土地,一直到一战后的英国托管期,持续向阿拉伯地主购买土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犹太人买下的多是荒废的沼泽或石头地,当地农民早就弃之不用。
但犹太移民用资金和技术,把一片片荒地开垦成可耕种的农田。
很多犹太移民受过良好教育,不仅掌握现代农业知识,也懂得科学耕作法,使得贫瘠的土地逐渐恢复生机。
因此说犹太人“非法占领”巴勒斯坦的土地,其实与事实不符。
而且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在后来关于巴勒斯坦土地争议的讨论中往往没有被充分提及。
随着越来越多犹太移民在英国默许下进入巴勒斯坦,紧张局势逐渐升温。
当地阿拉伯人对此非常不满,他们发现要驱逐这些犹太人并不容易,于是开始将矛头转向英国。
这就是1936年到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起义的开始,也被称为巴勒斯坦大起义。
阿拉伯武装袭击了英国军队和犹太人定居点,使得英国的统治陷入困境。
当然英国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严厉镇压了叛乱,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伤亡。
就在这场叛乱之后,英国成立了名为“皮尔委员会”的工作小组来调查这场叛乱的原因。
而结论是他们发现有两伙人都想要同一片土地,那么该怎么办呢?
于是英国尝试提出划分土地的方案,将巴勒斯坦下方比较大片几乎占80%的地区留给阿拉伯人.
上面比较小的一块留给犹太人,然后中间部分包含耶路撒冷、伯利恒等地,因涉及圣地的敏感性,则由英国直接控制。
这也是最早出现的“两国方案”的雏形。
对犹太人而言,虽然获得的土地不大,但仍旧接受了这个方案,反倒是获得较大土地的阿拉伯人拒绝了。
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对这片土地的完整主权。
其次,虽然比例上阿拉伯人拿到大多数的土地,但实际上犹太人获得的是相对肥沃、适合居住与耕作的区块。
但这里需要说明,当时犹太人被分配到的土地包含沿海平原、耶斯列谷和加利利等地,正是他们早期合法买下的贫瘠荒地。
若不是因为犹太人在前期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把土地改良成肥沃的可耕地,那些地方很有可能仍是荒地。
因此在这项土地分配上,犹太人分得他们自己买来并辛苦开垦的土地,可以说是合情合理。
阿拉伯人分到的80%也不完全是荒地,其中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可耕地,如果换算成面积的话,其实与犹太人所分到的可耕地面积相当,甚至还略多一点。
即便如此,阿拉伯人还是拒绝了,而且在那之后,他们继续想使用武力得到整片地区的统治权。
而英国也逐渐厌倦了这块让他焦头烂额的地区,于是就把这个烂摊子丢给了联合国。
联合国介入中东战争
到了1947年,联合国提出了著名的“两国方案”,也就是《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计划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一个犹太国,一个阿拉伯国。
按照方案,阿拉伯人得到约43%,犹太人得到约57%的土地,耶路撒冷则被设为国际管理区。
从表面数字看,犹太人分到的比例更多,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公平。
因为他们分到的大部分土地几乎都是荒地和旷野,而阿拉伯人分到的则是相对肥沃的地区,甚至包含一部分早期犹太移民买下并开垦的肥沃地。
尽管如此,犹太人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方案,也没有提出其他条件。
因为这是现代国际社会首次明确承认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有建国的权利,也是他们大流散近两千年后,在国际授权下首次以法律形式获得土地并回归家园的机会。
即便大部分土地条件艰苦,他们也决定一步步把家园建设起来。
你可能会想说,这次阿拉伯人总该同意了吧,但遗憾的是,他们依旧拒绝了。
因为根据这个方案的领土划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领土都会被划分为三大块。
但巴勒斯坦想要和邻近的阿拉伯国家接壤,而且不希望被分割成不同的区块。
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分割不利于他们和周边阿拉伯国家的连接,也会让他们在未来可能爆发的冲突中难以彼此支援。
然而更关键的原因是,他们从根本上就不愿意承认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合法性。
而联合国则坚持原本的方案,理由是如果让阿拉伯国家的领土直接连成一片,就等于给周边阿拉伯国家更多机会,合力包围并消灭以色列。
于是,联合国方案刚一通过,阿拉伯国家就联合行动,准备用武力阻止犹太人建国。
这也引发了1948年5月14日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那时以色列刚一宣布建国,周边的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随即从四面八方对以色列发动军事入侵,试图摧毁这个重生的国家。
这一个历史事实非常关键,很多人误以为以色列拒绝两国方案是因为他们想要侵占更多土地。
但事实恰恰相反,犹太人实际上接受了国际社会提出的方案,愿意按规则建立国家。
而真正拒绝方案动用武力的是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当地的领导势力,这一点是理解巴以冲突起源相当重要的关键。
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却非常出人意料,以色列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在有限的军备资源下,居然打赢了阿拉伯联军。
他们不仅保住了建国的核心区域,甚至有能力在部分前线反攻。
而这场战争也导致该地区的领土主张产生一些变化。
1949年,以色列与入侵的阿拉伯国家签订了停战协议,协议中以色列分得的土地比联合国提出的两国方案所分配的土地还要多,约占原巴勒斯坦地区的78%左右。
另外,加沙地带由埃及占领,而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和撒玛利亚地区则由约旦占领。
时间来到1967年,阿拉伯国家再次集结向以色列发动所谓的“圣战”。
然而这一次的结局比第一次还要惨,以色列仅用六天就彻底击败了阿拉伯联军,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日战争”。
以色列在这场战争后控制了西奈半岛、犹太和撒马利亚地区、加沙地带、还有戈兰高地。
需要强调的是,这次同样是以色列在防御自身国家安全的过程中取得的军事成果。
对阿拉伯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这次失败之后,阿拉伯联盟于同年的九月在苏丹喀土穆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做。
他们在《喀土穆决议》中提出了对以色列的“三不原则”:不与以色列和平,不承认以色列,也不与以色列谈判。
这就是当时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集体立场和态度。
虽然时至今日,有些国家后来逐步妥协或转变立场。
但这“三不原则”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仍对中东局势产生了持续并深远的影响。
接着,联合国安理会在1967年11月22日通过了著名的《242号决议》。
提出“以地换和平”,要求以色列从占领区撤军,以此换取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承认与和平。
但问题是,这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因为就在决议通过之前,阿拉伯国家已经在喀土穆会议上定下了不和平、不承认、不谈判的“三不原则”,而以色列只在有和平的情况下才会撤军。
所以从那时起,中东的和平进程就陷入了僵局。
阿拉伯国家宁可什么都不要,也不愿意和以色列谈和。
这等于是阿拉伯世界第三次拒绝了“两国方案”,也让中东冲突更加难以解决。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下期我们说法塔赫和哈马斯的出现,以及恐怖主义阴影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更多内容,欢迎订阅历史有点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