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养老金和医保都传来实打实的新动向。对退休群体和缴费人来说,关键信息有三条:养老金计发基数上调范围扩大、社保基金运行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多地完成调整和补发。医保端也启动了新一轮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安排。下面把关键信息拆开讲清楚,最后再合在一起看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先说养老金的三个“好消息”。
第一,计发基数上调落地面扩大,涉及到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今年以来新退休的一批人。到9月下旬,31个省级地区里,已有18个公布了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整体较上年有上调。计发基数是算基础养老金的重要参数之一,上调意味着同条件下的退休待遇会抬升。更关键的是,今年按去年的基数先行测算领取的这部分人员,等新基数发布后会进行“二次核算”,把差额补齐,补发从实际退休月份起算。
把账摊开更直观。假设某地在9月公布2025年计发基数,上调2%;一位2月办理退休的职工,按旧基数测算基础养老金为2000元;按新基数重算后,每月增加40元(2000×2%),从2月到9月计8个月,累计补发320元。不同地区的上调幅度不完全一样,但“先按旧值发、后按新值补”的处理逻辑是一致的。对个人的影响点在两处:一是月领金额小幅抬升,二是一次性补发形成“补差现金流”。从现金流管理角度,建议保留短信、社保账户变动记录,核对补发月份和金额,确认基数切换时间点与当地口径一致。
第二,社保基金的“底盘”稳住了,这是养老金发得出、调得动的基础条件。最新发布会信息显示,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接近10万亿元,参保覆盖率超过95%,社保基金投资规模约2.6万亿元。三个数字的含义分别是:结余反映支付安全垫,覆盖率体现制度广度,投资规模对应保值增值的能力。对支付端来说,结余+投资收益是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安全阀”;对调整端来说,稳健的资金面有利于各地在年度内完成正常调整,不用频繁“急刹车/急转弯”。从财政与精算的视角,这组数据对外传递的是“可持续”的信号,既压实发放预期,也为后续做结构性优化(如省级统筹、基金调剂)留出空间。
第三,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多地完成阶段性调整并补发。职工养老金今年全国统一完成年度调整,居民养老金的调整由各地根据财力和政策节奏自主安排,时间并不完全同步。9月份,山东、福建、江苏等地公布了居民基础养老金的上调及补发安排。以烟台为例,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20元,并补发近三个月的差额共60元。居民养老与职工养老的资金来源和测算口径不同,但本轮调整释放的信息很清晰:在“保基本”的原则下,地方仍在稳步提高居民基础待遇,且尽量做到当年调整、当年补齐。
医保方面的进展也需要记一笔。多地已在9月启动2026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与往年不同的是,目前国家层面先明确了财政补贴标准,上调30元至700元/人年,个人缴费标准尚未统一公布。一些地方给出了本地安排。比如河南明确2026年度集中缴费期为9月29日至12月31日,个人缴费仍按400元执行,叠加财政补贴700元。对参保人来说,两件事要注意:一是别错过集中缴费窗口;二是关注本地是否明确个人缴费是否与去年持平或调整。如果延续河南的做法,至少短期内居民医保的个人负担没有增加,这对家庭年度支出规划是个利好。
把这些信息合在一起看,现实影响主要在三个层面:
对今年办理退休的人:随着更多省份公布2025年计发基数,二次核算和补发会陆续落地,月度待遇也会按新基数抬升。建议留意人社部门的公告,核对补发起止月份,保存补发凭证,便于日后对账。
对已参保的居民和职工:从“近10万亿结余+2.6万亿投资”的资金面看,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稳定性强化,常态化的年度调整具备条件。对中长期的参保信心是加分项。
对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家庭:财政补贴已明确上调到700元,个人缴费各地逐步公布。像河南把个人缴费保持在400元的做法,若在更多地区复制,今年度家庭医疗支出压力有望稳定。务必留意本地具体缴费期限和标准,避免中断参保影响待遇。
最后做个小结。时间节点上,今天是9月30日,节前政策信息密集发布:养老金这边,一是多省上调2025年计发基数并牵引重算补发,二是基金运行总体稳健,三是居民基础养老金在多地完成上调与补发;医保这边,2026年度居民医保陆续开始参保缴费,财政补贴提高已落定,个人缴费标准以各地公告为准。整体看,社保体系的支付能力和政策执行节奏都在往稳的方向走,对退休待遇和基本医疗保障都是正向信号。
对个人而言,把握三个动作就够了:查基数、对补发、按时缴。节前把这些事情确认一下,节后领钱、看病心里更有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