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学府官网变黑白,只为一人!朱荫贵教授走好

点开复旦历史系官网的那一秒,我还以为自己网线被哪个好事之徒给剪了,或者电脑中了什么行为艺术级别的病毒。

屏幕上,一片死寂的黑白,像是被人抽走了所有色彩,连那个熟悉的校徽都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萧索。

我这人吧,不信邪,Ctrl+F5按得键盘都快冒烟了,那黑白还是顽固地贴在屏幕上。

心里那根弦“咯噔”一下,直往下坠。

这种阵仗,不是开玩笑,是真出大事了。

果然,网页中间,一则讣告,字号不大,却像千斤的铁锚,死死地砸在屏幕上:朱荫贵教授,走了。

2025年9月23号,下午一点零一分。

享年75岁。

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互联网上那些吵吵嚷嚷的破事儿,瞬间都安静了。

这年头,我们太习惯在瓜田里上蹿下跳,为明星塌房狂欢,为网红吵架站队,但当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一辈子都埋在故纸堆里的老先生,用这种最古典、最决绝的方式谢幕时,你才猛然发现,有些人的离去,是能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静默的。

朱荫贵这个名字,你要是现在去搜,关联词大概就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家”“中国近代经济史”。

听着是不是特枯燥?

什么航运史、股份制、金融证券……感觉每一个词都自带催眠效果,离咱们这些天天挤地铁、吃外卖的凡人远得很。

可你信不信,我们现在过的日子,每一次扫码支付,每一次骂骂咧咧地看着股票K线图,每一次感叹“生意难做”,其实都踩在朱老先生他们那代人,一个字一个字啃出来的知识地基上。

他这一辈子,干的事儿,说白了就像个历史的“仵作”。

把那些被时间埋了不知道多少层的陈年旧事,从故纸堆里刨出来,掸干净上面的土,一点点拼凑、检验,最后告诉你,哦,原来一百多年前,咱们的祖辈就已经在玩股份制了,就已经在搞金融创新了。

他写的那些大部头,《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近代中国的资本市场》,听名字就够硬核的,但翻开来,里面没有那么多空话套话,全是一个个在时代浪潮里扑腾的活人。

他就像个翻译,把那些冰冷的数字、泛黄的账本,翻译成了我们能听懂的故事。

没有他这样的人,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可能还停留在宫斗剧和辫子戏里,根本不知道,真正撬动一个时代巨轮的,除了枪炮,还有那些不起眼的算盘珠子和交易所里涨红的脸。

这老爷子,履历牛得不行。

北大的底子,社科院的博士。

你想想看,那个年代的北大历史系,出来的是什么人物?

毕业后一头扎进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从青丝坐到白发,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这冷板凳,没点儿真心热爱,谁能坐得住?

这可比现在那些天天追风口的“大聪明”们,要执拗得多了。

所以,复旦历史系把官网刷成黑白,这事儿,一点都不矫情。

这是一种无声的默契,一种读书人之间最高规格的致敬。

在这个什么都能拿来消费、什么都能变成段子的时代,还有一方净土,愿意用这种最笨拙、最庄重的方式,去悼念一位学者的离去,这本身,就值得我们站起来,鞠个躬。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网上立马就有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调调出来了:“不就一个教书的吗?至于吗?现在这大学也太会作秀了吧?”

我看到这种话,血压噌地就上来了。

说这话的人,大概率是把知识当成了可以打折出售的商品。

他们不懂,一个民族的记忆,如果没有这些甘愿坐冷板凳的人去守护、去整理,那就会慢慢变得单薄、苍白,最后只剩下一些空洞的口号。

我们天天喊文化自信,自信是天上掉下来的?

还不是靠这些学者,在一摞摞比人都高的史料里,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

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记忆的守陵人。

当我们吹着空调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是他们在替我们守着来时的路。

华中师范大学那个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也发了悼文,说朱老先生是他们刊物的顾问,长期支持他们。

你看,一个在上海的大学者,心里还装着远在武汉的一个研究机构。

这份心胸,这份格局,足以让那些天天在网上为了点流量打破头的“意见领袖”们,脸红到脖子根。

所以,别再问“至于吗”了。

当我们能为一个明星的离婚官司吵上三天三夜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为这样一位学者的离去,献上最真诚的敬意。

那片黑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浮躁与喧嚣,也照出了我们心底里,对知识、对风骨,那份最原始的敬畏。

朱老先生,走好。

而我们,或许可以在某个喧嚣的午后,关掉手机,找一本他写的书,安静地读上几页。

因为那里面,藏着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