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人员,视同缴费指数如何计算?它直接影响你的养老金

每个月领着养老金,生活有保障真好。

不知道有没有体制内的“中人”会好奇,自己养老金里的过渡性养老金到底怎么算?

在这里,其实藏着一个关键指标。

也就是视同缴费指数,它不仅决定了过渡性养老金的高低,更是平衡改革前后待遇的核心纽带,不知道它就搞不懂养老金。

自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从那个时候起,退休人员有了“老人”“中人”“新人”的区分。

这2014年9月31日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对“中人”来说,改革前没缴纳养老保险的工作年限,会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而视同缴费指数,就是衡量这段年限缴费水平的重要标准。

有了它才能让“中人”的养老金和“老人”“新人”平稳衔接,不因改革出现待遇断层。

不过要注意,视同缴费指数并不是全国统一的。

而是由各省人社厅联合财政厅制定具体标准,部分省份甚至省内不同地市会有细微差异。

从多数省份的规定来看,它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职务(岗位)指数、薪级指数和生活补贴指数。

三者相加就是最终的视同缴费指数,每一部分都需要对照当地发布的专门表格来查询确定。

举个实际例子更直观,拿江西为例。

一位2023年退休的副高职称人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2023年4月退休,视同缴费年限从1985年7月到2014年9月,共29.25年。

他退休时是专业技术7级、薪级44级,2014年9月时对应的也是专业技术7级。

查看当地的指数表格,专业技术7级对应的岗位指数是0.257,薪级44级对应的薪级指数是0.462。

再看生活补贴指数,他2014年9月对应的退休补贴标准是1823元,对照表格向上靠档到1850元,对应指数0.763。

把这三个数加起来。

也就是0.257+0.462+0.763=1.482。

这就是他的视同缴费指数。 这个指数对养老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渡性养老金上,计算公式很明确。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当年本省养老金计发基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

还是以这位赣州退休人员为例,若按2022年江西养老金计发基数6569元。

2023年数据未发布时暂用前一年数据、过渡系数1.3%、视同缴费年限29.25年计算。

他的过渡性养老金就是:

6569×1.482×29.25×1.3%≈3701元。

不难发现,视同缴费指数和过渡性养老金是正比例关系,指数越高,这部分养老金就越多。

而且“中人”的视同缴费年限大多比实际缴费年限长,指数的影响就更突出。

那想提高视同缴费指数,有什么办法呢?

关键就在退休前的职务或职称晋升。

因为岗位指数和生活补贴指数都直接和职务(职称)挂钩。

比如从中级职称晋升到副高职称,岗位指数会随之提高,对应的生活补贴标准也会上调。

薪级指数则会随着薪级的提升而增加。

哪怕是临近退休,只要抓住晋职晋级的机会,都能直接带动视同缴费指数上升,为退休后的养老金添一份保障。

对机关事业单位“中人”来说。

视同缴费指数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

而是实实在在影响退休待遇的“硬指标”。

若想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具体指数标准,不妨咨询当地人社部门,或查看本省发布的指数对照表,就可以搞清楚计算逻辑。

明明白白拿退休养老金心理更加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