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毅被网暴,有点冤

好剧靠的是 “众星捧月”。同样剧塌,也不该是 “一人背锅”。《赴山海》塌房,成毅遭网暴。这口锅,他背得不太合理。

“成毅扛不起,《赴山海》的锅。

《赴山海》开播前满是期待,开播后却争议拉满。“成毅演技拉胯”“成毅扛不起大男主” 的声音霸屏热搜。仿佛这部剧的所有问题,都该由成毅一人买单。可扒开 “塌房” 真相才懂。这口锅,成毅背不动,也不该背。先说让观众最意难平的 “角色适配度” 问题。剧中男主设定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可成片里,成毅的少年感被厚重的妆造压得喘不过气 。厚重发套贴头皮显颅顶扁平,而且造型像《莲花楼》复制粘贴。

可这些真的是成毅的错吗?妆造团队没考虑到他的脸型优势。服化组没贴合角色年龄设计造型。幕后环节掉链子,却让演员用 “演技不行” 背锅,未免太牵强。还有制作上的 “敷衍感”,更是藏都藏不住。本该展现 “山海壮阔” 的外景,却是廉价的布景感。没有天地辽阔的震撼,只剩棚拍布景的生硬,氛围感很难撑起来。

另外目前人物塑造也显得单薄。除了柳随风和唐方有些记忆点。其他人像批量生产的 NPC。

音效问题更是拉胯。背景音乐时常盖过演员台词。观众想听清剧情,得费力 “扒” 声音,观剧体验大打折扣。最离谱的是穿帮镜头。成毅手中的剧本清晰可见,洞洞鞋也意外入镜。这些低级失误,像在观众眼前 “拆台”,彻底打破剧情沉浸感。观众吐槽 “像看网剧”。可这份 “敷衍”,该算在认真揣摩角色的成毅头上吗?连基本的 “不穿帮” 都做不到,何谈 “山海壮阔” 的诚意?即便如此,成毅既要应对观众吐槽,还得配合剧组宣传。成了这场 “塌房” 里唯一的 “背锅侠”。不可否认,他的表现确实有可提升之。不同情境下的情绪与表情转换可以更加丰富,目前稍显的平淡。然后台词清晰度也需要加强。但把一部剧的成败,全押在一个演员身上,本身就是对影视创作的不尊重。一部好剧,需要剧本扎实、服化在线、剪辑流畅、团队协作。哪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让作品 “塌房”。《赴山海》的塌,不是成毅一个人的错。而是整个制作团队 “急功近利” 的结果。想靠演员的流量快速变现。却不愿在剧本打磨、制作细节上多花心思。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给演员,却不愿正视自己的失职。这样的 “甩锅式创作”,才是内娱剧集频频 “塌房” 的根源。

“有些角色,不该被遗忘。

《赴山海》的争议把 “成毅演技” 推上风口。却忘了回望他一路走来,也有出彩的角色。他是《琉璃》里的禹司凤。那个十世轮回的天界战神,隐忍又深情。成毅用细腻表演,把 “爱而不得” 的痛揉进细节里。前期眼神澄澈带怯,后期破碎却坚韧。被误解时眼底的红血丝,护女主时攥紧的拳头。他是《底线》里的周亦安,作为成毅少有的现代剧角色。他完全打破了观众对 “古偶男主” 的固有印象。基层法官的干练与热血,面对案件的纠结与坚守。被误解时的委屈,成毅都演得真实鲜活。法庭上据理力争,跟戏骨飙戏不怯场。私下和同事插科打诨的松弛,让周亦安不像 “演的”。更像身边真实的年轻法官。

《莲花楼》里的表演,更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用眼神揉碎李相夷与李莲花的 “割裂感” 与 “宿命感”。演少年李相夷时,他的眼神里有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的锐度。与人对剑时,瞳孔亮得像淬了光。眉梢轻扬间是 “天下第一” 的傲。面对挚友时,眼神软下来却仍带着少年人的执拗。哪怕吵架都透着 “我没错” 的坦荡。

而演李莲花时,他把这份 “锐度” 彻底收了起来。走路时脊背不再挺直,而是带着点久病后的轻晃。说话时语速放缓,连声音都透着温和的 “懒”。看江湖纷争时,眼里有 “过来人” 的淡漠。提到过往时,瞳孔会轻轻一沉,却快得让人抓不住。这种 “收” 着的表演,恰恰让李莲花的 “通透” 与 “遗憾” 都变得真实。

“守住初心,未来可期。

内娱总爱用一部剧的成败定义演员。却忘了实力从来不是 “一次性消耗品”。《赴山海》的争议或许会暂时让他被质疑。但观众不会因一部剧的争议。忘记李莲花的通透、周亦安的热血。毕竟能让观众记住角色、共情情绪的演员。当然,成毅并非没有不足。表演里仍有可打磨的细节。更期待往后的他,能守好初心,继续沉下心琢磨角色。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回应争议,也回馈观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