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领先”的背后,是真突破还是又一次“PPT造车”?享界S9T横空出世,号称搭载四颗激光雷达,其中三颗是高精度固态雷达,这消息像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了汽车圈。 固态雷达这玩意儿,八年前就被洋人们炒得火热,结果雷声大雨点小,如今却被华为“白菜价”量产了。
这不禁让人想问,曾经“摸着鹰酱过河”的我们,是不是已经走到了技术反超的时代? 别激动,先冷静一下,华为真的是固态雷达的“终结者”吗?看看满大街跑的问界M9和即将上市的享界S9T,它们车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眼睛”,似乎都在宣告着固态雷达时代的到来。 但等等,固态雷达真有那么神?它和传统的机械雷达、半固态雷达到底有啥区别? 想搞清楚这些,咱们得从激光雷达的原理说起。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升级版的“蝙蝠导航”。蝙蝠靠超声波,而激光雷达靠红外光。 它们都是通过发射信号,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感知周围环境。
激光雷达的核心技术在于“飞行时间(TOF)”测量,简单说就是计算光线出去溜达一圈再回来的时间。 光速何其快也!
每秒30万公里! 要想精确到厘米级别,时间测量精度必须达到纳秒级别。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激光雷达的构成相当复杂,控制芯片、激光驱动、光学镜头、探测器……一个都不能少。
其中,电子部件还好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成本一直在降。 但光学组件和旋转机械,才是真正的“吞金兽”。八年前,固态雷达的概念就已火遍全球,但真正能落地的,却寥寥无几。
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CES上的“群英荟萃”: 1、机械扫描激光雷达:Velodyne是当年的明星,靠着旋转的机械镜头“一炮而红”,但也因为这玩意儿成本高居不下。 2、非扫描快闪激光雷达:这类雷达视角固定,不能扫描,还避免直接测量光线飞行时间,而是采用间接方法。
虽然成本低,但实时性差。 3、相控阵激光雷达:Quanergy曾推出一款全固态雷达S3,号称没有任何机械旋转部件,靠电子方式实现扫描。
听起来很美好,但最终因技术无法落地而破产。 4、基于微机械的扫描激光雷达:TI的微机械光学芯片在投影仪上玩得风生水起,但在汽车激光雷达领域,却始终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5、其他:还有一些公司尝试VCSEL技术,但最终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那么问题来了,华为的固态雷达是怎么成功的?难道真像坊间传闻,在月球背面发现了什么黑科技?其实,华为并没有什么“秘密武器”,而是选择了VCSEL这条路,并且死磕到底,最终在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上取得了突破。 简单来说,SPAD就像一个超级敏感的“光线探测器”,能够探测到极其微弱的光信号。
它的关键在于“淬灭”工艺,能够迅速关断和复位电路,实现高灵敏度和可重复的光子计数。 所以,华为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技术积累的结果。
它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并且坚持了下来,最终打破了固态雷达的技术壁垒。 但即使华为真的实现了固态雷达的“白菜价”,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
毕竟,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可靠的产品,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 固态雷达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固态雷达的“白菜化”,无疑将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如何保证固态雷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天气和路况?如何与其他传感器进行有效融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还是价格。
如果固态雷达真的能够“白菜价”,那么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也将指日可待。 但问题是,你真的准备好迎接自动驾驶时代了吗?你相信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完全取代人类驾驶员吗?亦或者,你觉得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技术仍然只是一种辅助驾驶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