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大赛每次家里聚会,桌上总少不了几瓶白酒。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一杯入口的“好酒”,可能只是造假者手里的赚钱工具?最近江苏沭阳爆出的今世缘国缘淡雅酒假酒事件,就像扯下了一层看不见的窗帘,让我们直面一个扎心的问题——当消费安全出事,到底是谁在为此埋单?
故事要从一个普通消费者说起。2025年6月,沭阳某超市,一位顾客随手扫了瓶盖内侧的二维码,本以为能抽个奖,却发现码早就被人领过。这还不是偶然巧合——超市店主一查,同批次进货全都如此。外包装、瓶身、甚至防伪标签,全都和真品一模一样,要不是这个二维码被提前扫了,谁也分不清真假。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批问题产品并非小作坊路边摊,而是正规渠道流入市场。超市老板追溯进货链条,从邻县经销商到本地总代理,再到厂家,每一级都推三阻四,不愿正面回应。当厂家派来的所谓“质量监管”人员终于出现时,却只抛下一句:“要么拿回去化验,要么找上一级解决。”转身就走,此后再没音讯。
这是什么态度?有网友评论:“出了事踢皮球,出了名赚大钱。”有人气愤地说,“难怪现在喝白酒跟买彩票似的,全靠运气!”还有网友调侃,“扫码变成拆盲盒,喝完才知道是不是中奖。”
其实,这场风波远比表面复杂得多。从技术角度讲,如今造假的门槛越来越高。不法分子用原厂材料二次包装,把廉价基酒灌进昂贵品牌壳子里,就连资深品鉴师也未必能第一口尝出来。而防伪码形同虚设,只要提前被扫过一次,你根本察觉不到任何异样。这种隐蔽性,让普通消费者几乎毫无自保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是暴利驱动和企业责任缺失双重作用。一箱真品卖600元左右,造假的成本不到300元;如果换成高端系列,每箱利润轻松翻倍。在巨大利益诱惑下,经销商、黑作坊、中间物流环节甚至部分内部员工,都可能参与其中。而作为源头把控方的厂家,却常常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担心打假曝光影响销量,更怕品牌受损引发股价波动,于是干脆低调处理,不主动召回、不彻查供应链漏洞。
别以为这只是一起孤例。据业内人士透露,仅去年全国因饮用假冒劣质白酒导致健康事故超过百起。有些添加工业甲醇或杂醇油的“三无产品”,轻则头晕呕吐,重则致盲乃至丧命。这不仅仅关乎个人安危,更直接威胁整个行业生态。如果一家知名品牌频繁曝出食品安全丑闻,其信誉崩塌不过是一夜之间。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扫码已失效、防伪形同虚设、监管反应迟缓……在这样的现实中,是不是只能自认倒霉?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前提是各方必须行动起来——厂家不能再当甩手掌柜,应主动建立数字化追溯系统,对每件商品全程监控,并及时公开处置结果;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联动,对串货与制假的灰色产业链零容忍;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提高警惕,只选正规渠道购买,并勇于举报可疑线索。
最后想问一句:你还敢随便举杯畅饮吗?消费安全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每个人共同守护。如果今天的不作为成为明天的大祸,那真正买单的人,就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