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全球金融的风向,有点不对劲。美元这位“老大哥”还没退场,人民币已经悄悄站上了第二的位置,超过了欧元。
谁给它的底气?是结算系统稳,是金融产品硬,是全世界都想有条“绕过美元”的路。美国专家话说得直:美元霸权的终结,比预想快。
看着人民币一步步从“贸易小票”干到“国际主力”,这可不是“昙花一现”,这是走正道走出来的实力。世界的钱袋子,不想再只交给美国钥匙了。
一脚油门干掉欧元,谁能想到?
2025年6月,陆家嘴论坛开幕第一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主旨演讲中掷地有声地宣布: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这个位置,此前长期由欧元把守。如今,人民币毫不客气地坐了上去。
从2009年起步,到2025年超过欧元,整整16年。
起初,人民币的对外使用只围着“货出去,钱回来”这点事转。也就是说,2009年~2015年之间,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场景就是跨境贸易结算。
这六年里,人民币跨境使用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元,其中超过70%来自货物贸易结算。
时间来到2016年以后,游戏规则悄悄变了。
这一年,人民币正式加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全球持币人突然发现,人民币这张“票子”,不仅能买东西,还能投资、还能避险。
尤其是中国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长期维持在3.3%左右,远高于美国的0.91%,德国甚至是负利率。这不是货币,这是理财产品。
各国央行、主权基金、跨国银行开始调仓,把美元、欧元里的“水分”倒出去,把人民币资产一点点换进来。
汇率稳定,利率有吸引力,还能分散美元系统风险,人民币的“含金量”摆在那儿。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就此走向第二阶段:从支付工具,走向投资工具。
交易量上去了,交易深度稳住了,跨境清算跑顺了,人民币从“亚洲区域货币”一步步迈向“全球化资产”。
到了2023年Q3,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SWIFT)中的使用率达到3.71%,历史首次超越欧元的3.12%,正式登上全球第二。
这背后,是外贸企业的选择,是境外资本的认账,更是人民币在危机年代的稳定表现。
等到2025年,人民币跨境使用总量、清算效率、接受广度全面反超欧元,这不是“偶然数据”,这是趋势完成的一次“弯道超车”。
美元的霸权靠的是“唯一”,欧元的竞争靠的是“联盟”。可人民币的崛起,是靠“实用”。
现在,它从“亚洲结算货币”一跃成为“全球融资主力”,美国金融界坐不住了。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用的人多、持的人稳、流得快的货币,早晚会挑战美元的核心权威。
那美元自己还撑得住吗?
老大不稳,新秀就上台
美元看起来仍是“金融世界的皇帝”,但皇帝的新衣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就穿破了底。
疫情三年、美联储四轮宽松、一次次债务上限谈判,美国人把自己那张“百年支票”印得快成白条了。
美国资管巨头2025年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全球主要国家对“美元体系的信任”正在动摇。
为什么?因为美元霸权的根,不在华尔街,而在美元清算系统。
今天,谁要做跨境贸易,绕不过SWIFT;谁要清算美元资产,离不开CHIPS系统。可问题是,这些网络都在美国财政部眼皮子底下运行。想断你账户,分分钟。
近十年来,美国动用美元清算系统制裁了超过8000家机构和个人,分布在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一旦被踢出系统,不是“罚钱”那么简单,是冻结资产、断绝交易、经济锁喉。
各国看得心惊。于是,全球开始默默布局第二通道。2021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加快建设CIPS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目前已经连接全球103个国家的1200多家银行,运行效率与SWIFT相当,甚至某些区域清算效率更高。
这意味着,世界已经有了“去美元结算”的真正工具。
更关键的是,美国现在越来越难让盟友“站队”。连德国央行在2023年都公开表态:“全球清算体系应多元化,不应由一国控制。”这是在“上礼堂骂主持”。
人民币提供的是“清算替代”,不是“政治对抗”。不管你是哪国买卖、哪个币种,CIPS都给你一个通畅、稳定、廉价的交易系统,不问国籍,不管颜色。
美国怕什么?怕得就是这个。
一旦各国资金可以不通过美元清算,美元就不再是“唯一通道”。美国的制裁手段、铸币税收益、美元出口红利,都会一层层缩水。
所以才有了那句重话:“美元霸权的终结,可能比预想更快。”
谁说的?不是中国,是美资银行的战略主管。他们看得更明白:皇帝的脚下,已经不是实心地基,是一层层被人民币啃掉的空洞土壤。
你不让我当老大,那我就自己当宇宙中心
美元的高地还在,人民币的山脚也不低。那中国怎么想?
答案说来简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看着办。
这几年,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变了。
以前,大家以为国际化就是“争老大”,让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常用的货币。现在才明白,这不是目的,是结果。
中国真正的目的是打造一个“不依赖美元、不被卡脖子”的全球金融体系。
2023年,中国明确提出:以“本币优先、本币驱动”为原则,推动人民币使用场景扩展。什么意思?你和我做生意,用人民币就行,不用借美元绕道了。
这一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到2025年,中俄贸易中超过85%的结算用人民币完成。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也突破50%。
这还不算完,央行还在加速“本币金融产品”的推广:人民币计价债券、人民币资产ETF、跨境理财通,这些产品一上市,境外投资者买得比国内还热。
大家用脚投票,说明市场信人民币。
而且,人民币国际化坚持一点:开放要有节奏,金融要有主权,通道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讲得明白:“中国不会搞资本账户的完全自由流动。”这不是不开放,而是有控制、有选择地放水,绝不允许国际热钱“拉锯进出”,搞乱市场。
美国搞的是“霸权美元”,中国做的是“稳定货币”。人民币从不搞掠夺式输出,也不靠打压别人提升自己。它靠的是交易效率、市场信用和金融稳健。
所以你看,美国急,中国稳。美国动辄印钱,中国守住利率。美国怕别人“另起炉灶”,中国早就自建了厨房、拉好了电网、请来了朋友。
人民币没走美元的老路,它开了一条自己的新路。
美专家说得没错:“美元霸权的终结,可能比预想更快。”
只是没说全。它终结的,不是人民币干掉了美元,而是世界不再只信美元。
参考资料:
受关税战影响 国际投资人开始重估美国市场.新华网.2025-06-07.
央行行长潘功胜: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新浪财经.2025-06-18.
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若干思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国人民银行.2025-06-18.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与路径探析.人民论坛.2024-01-26.
美元霸权基础的动摇与美国应对战略探析.大国关系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与新机遇.第一财经.2021-04-01.
多国通过“去美元化”反制“美元霸权”.中国青年报.2024-09-13.
独家对话美资资管巨头:美元霸权走向何方?.第一财经.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