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欧元。
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这笔钱够你在市中心最好的咖啡馆喝上十杯精品拿铁,或者在一家不错的餐厅吃一顿双人晚餐。
但在离首都不到一百公里的村子里,这可能是很多老人一个月的养老金。
我刚到罗马尼亚的时候,脑子里装的全是吸血鬼城堡、喀尔巴阡山的狼嚎,还有体操皇后的微笑。我以为我踏入的是一个古老又神秘的童话。
住了半年后我才发现,童话书只印了第一页,后面全是现实主义的草稿。
这个国家像一辆两个引擎的火车,一个引擎拼命的往前冲,想冲进欧洲的心脏;另一个引擎却还卡在过去的泥潭里,时不时的熄火。
今天我想聊的,就是那些当地人自己都皱着眉头、不太愿意跟外人提的另一面。
一、一半是欧洲,一半是“欧洲的远房亲戚”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撕裂,是在布加勒est的商场里。
巨大的玻璃穹顶下,保时捷和玛莎拉蒂的展台闪闪发光,旁边的奢侈品店里,穿着考究的年轻人提着购物袋进进出出。你感觉自己好像在米兰或者巴黎,空气里都飘着一股“我很贵”的味道。
可你只要开着车往城外走半小时,画风就变得比翻书还快。
路边的房子开始变得破旧,院子里停的不再是奔驰宝马,而是一些生了锈的达契亚(Dacia)老爷车,有些甚至是我在汽车博物馆里才见过的型号。
我房东,一个叫安德烈的工程师,月薪大概1200欧元。在罗马尼亚这绝对算高收入了,但他每天上下班开的,是一辆2005年的二手高尔夫。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换辆新车?你在市中心上班,开好车也体面。”
他一边擦着车,一边头也不抬的说:“这辆车的所有零件我都会修,而且它不怎么耗油。新车?那是给那些‘另一种罗马尼亚人’开的。”
我当时没听懂什么是“另一种罗马尼亚人”。
后来我明白了,这个国家被一道无形的墙分成了两半。
一半是抓住了欧盟机遇、在全球化里混的风生水起的精英。他们做IT、做金融、做贸易,英语说的比很多英国人都地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跟西欧没什么两样。
另一半,是广大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工厂的工人、超市的收银员、或者像安德烈这样的工程师。他们的工资在欧盟里垫底,一个月拿到手六七百欧元是常态。
这点钱在布加勒斯特是什么概念?
房租一个月三百欧,水电煤气一百欧,剩下的钱,你得精打细算的掰成三十份过日子。
所以你会在罗马尼亚看到一个很魔幻的场景:
超市里,最新款的iPhone和最便宜的散装土豆摆在相隔不到二十米的地方。有人开着特斯拉去买一欧元一升的牛奶,也有人坐着吱吱作响的公交车,只为了去另一家超市买便宜两毛钱的鸡蛋。
这种贫富差距不是藏在报表里的数字,而是每天都在你眼前上演的默剧。它不像西欧那种阶级固化后的“井水不犯河水”,它更像一锅没搅匀的粥,富裕和贫穷常常在同一个街角擦肩而过,彼此对视一眼,然后沉默的走开。
二、在“欧洲最差公路”上玩俄罗斯轮盘
如果你想快速的了解罗马尼亚的现状,别去看它的国会大厦,去它的公路上开一圈。
我发誓,这比任何社会学报告都来的深刻。
罗马尼亚地图上看着不大,但你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花的时间绝对会让你怀疑人生。
有一次我从布加勒斯特开车去克卢日-纳波卡,地图上显示450公里,我心想,这不就跟从北京到石家庄差不多嘛,最多五个小时。
结果我开了快十个小时。
罗马尼亚的高速公路少的可怜,大部分路都是双向单车道的国道。路况嘛,怎么形容呢?就像一块打了无数补丁的旧衣服,一会是平整的柏油路,一会又是龟裂的水泥地,时不时还给你来个大坑,考验你车子的悬挂和你的腰。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路上什么车都有。
拉着干草的马车慢悠悠的在前面晃,后面跟着一辆巨大的货柜车,货柜车后面是一队长长的轿车车队,每个人都烦躁的想超车。
罗马尼亚司机的开车风格,突出一个“勇”字。
他们超车基本不看对面有没有车,只要感觉有一秒钟的空隙,油门就踩到底了。我好几次在转弯的时候,眼睁睁的看着对面的车道上一辆大卡车呼啸着超车,半个车身都挤到我的车道里,吓的我方向盘都快捏碎了。
我朋友开玩笑说:“在罗马尼亚开车,你不是在驾驶,你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概率和运气的赌博。”
为什么会这样?
欧盟给了罗马尼亚大笔的钱修路,但这些钱好像总是在复杂的官僚体系里“半路蒸发”。一条规划了十年的高速公路,可能今天才修好一小段。
腐败和低效,是刻在这个国家基建骨子里的病。
安德烈跟我说,几十年来,每个政客上台都承诺要修好路,但路还是那条路。大家已经从愤怒变成失望,从失望变成习惯了。
这种习惯,体现在一种近乎绝望的鲁莽里。既然路就这么差,时间又不能浪费,那就只能把自己的命交给上帝,赌一把对面不会来车。
所以,当你在平整的德国高速上享受不限速的快感时,一个罗马尼亚司机可能正在坑坑洼洼的国道上,用80码的速度玩着“俄罗斯轮盘”,只为了能早点回家吃上晚饭。
这种路上的日常,是这个国家发展困境最直观的缩影。每个人都想快,但基建的短板死死的拖住了所有人的后腿。
三、活在“布洛克”的阴影里
布加勒斯特有一个别称,叫“小巴黎”。
因为市中心有很多法式建筑,优雅又古典。但这个称号只适用于市中心那一小圈。
对绝大多数布加勒斯特人来说,他们的城市记忆,是一种叫做“布洛克”(Bloc)的东西。
这是齐奥塞斯库时期留下的遗产——一排排巨大、密集、毫无美感可言的混凝土公寓楼。它们像一个个灰色的火柴盒,整齐的排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我租的房子就在一个这样的“布洛克”里。
楼道很窄,光线昏暗,墙皮因为潮湿而剥落,空气里常年飘着一股说不清的、混合了食物和尘土的味道。电梯是那种老式的铁栅栏门电梯,每次启动都发出一阵呻吟,让人担心它会不会在半空中罢工。
我的邻居们,有退休的老教授,有在超市工作的年轻夫妇,也有一家好几口挤在两居室里的大家庭。
住在这里,你没有什么隐私可言。
楼上孩子拍皮球的声音,隔壁夫妻吵架的声音,楼下老太太看电视的声音,都清晰的传到你耳朵里。大家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被分割成无数小格子的蜂巢里。
这些“布洛克”不仅仅是建筑,它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象征。
它代表着一种被规划、被安排、缺乏个性的生活。很多罗马尼亚人,尤其是老一辈,一辈子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的生活半径可能就是公寓、楼下的杂货店和附近的公交车站。
安德烈告诉我,他小时候,所有人的家都长得差不多,用一样的家具,看一样的电视节目。邻居之间互相监视,谁家有点风吹草动,很快整个楼都知道。
那种集体主义生活的阴影,到今天都还没完全散去。
你会发现很多罗马尼亚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他们不太喜欢和陌生人交心,对政府和公共机构充满了怀疑。有句口头禅叫“Merge și așa”,翻译过来大概是“就这样吧,也行”。
这句话里透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当电梯坏了,物业迟迟不来修,大家会说“Merge și așa”;当窗口办事员态度恶劣,让你跑断腿,大家也只会耸耸肩说“Merge și așa”。
这种心态,就是在长期的失望和低效中磨出来的。与其去抗争,去要求,不如接受现实,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抗争也没用。
这种集体性的消极,比那些破旧的“布洛克”本身,更让人觉得压抑。它像一层看不见的网,罩在城市上空,让很多本该变好的事情,都慢了下来。
四、“我的孩子在德国洗盘子,但他是大学毕业生”
在罗马尼亚的乡村,你会看到很多漂亮的大房子。
两三层楼高,带花园,带阳台,装修的很现代。但奇怪的是,很多房子都是黑着灯的,院子里长满了草,一看就没人住。
我问当地人,为什么盖了这么好的房子却不住人?
一个村里的老人指着一栋漂亮的房子,跟我说:“这家的儿子在意大利修路,那家的女儿在德国当护士。他们把在国外赚的钱寄回来,盖了房子,但一年可能就圣诞节回来住一个星期。”
这就是罗马尼亚现在最痛的一个伤口——“大脑流失”和“劳动力流失”。
根据统计,过去十几年,有超过四百万的罗马尼亚人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去西欧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四百万人是什么概念?这个国家总人口都不到两千万。
走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是医生、工程师、程序员,还有大量的技术工人。
我认识一个叫伊琳娜的英语老师,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在英国做软件工程师,一个在西班牙的餐厅里当服务员。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喝咖啡,她拿出手机给我看她大儿子的照片,一个很精神的小伙子。
她有点骄傲的说:“他在伦敦的公司里带一个团队,年薪很高。”
然后她划到小儿子的照片,沉默了一会,轻声的说:“他在巴塞罗那的一家米其林餐厅……洗盘子。”
我愣住了。
她补充了一句:“他其实是布加勒斯特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
那一刻,我心头一紧。
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宁愿在国外洗盘子,也不愿意留在自己的国家。这背后该有多大的失望?
伊琳娜说:“在国内,他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就算找到了,一个月五六百欧元,他连自己都养不活。在西班牙洗盘子,他一个月能赚一千五百欧,还能攒下钱。”
她的话很平静,但你能听到里面的苦涩。
留下来的,是大量的老人和孩子。罗马尼亚成了“欧洲的留守儿童之乡”。父母在国外打拼,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
这种分离,撕裂了无数家庭。钱是寄回来了,房子是盖起来了,但亲情和陪伴却成了奢侈品。
更深远的影响是,整个国家的发展都缺了最重要的“燃料”——人。
医院里缺医生,学校里缺老师,工厂里缺技术工人。年轻人走了,消费和创新的活力也就走了。留下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和一个空心化的未来。
那些在夕阳下矗立的、空无一人的漂亮房子,就像一座座纪念碑,纪念着这个国家正在流失的未来。
五、那个所有人都看见,却没人谈论的角落
在罗马尼亚,你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他们。
在城市的十字路口,他们会敲你的车窗,兜售纸巾或者给你擦玻璃;在超市门口,他们会伸出手,用你听不懂的语言祈求一点零钱;在城郊的结合部,你会看到他们用铁皮和木板搭成的、摇摇欲坠的棚户区。
他们是罗姆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吉普赛人”。
这是罗马尼亚,乃至整个东欧,最敏感、最复杂,也最让人心痛的一个社会问题。
官方数字说,罗姆人占罗马尼亚人口的3%左右。但所有人都知道,实际数字要高得多,可能接近10%。
他们是这个国家“隐形的底层”。
我曾经路过布加勒斯特郊外的一个罗姆人聚居区。那里的景象让我震惊。
垃圾堆积如山,没有像样的道路,孩子们光着脚在泥地里跑来跑去。几家人挤在一个用各种废料拼凑起来的“房子”里,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马车是他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那感觉就像时间在这里倒退了一百年。
而仅仅几公里外,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拥有玛莎拉蒂展台的现代化商场。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你觉得很不真实。
我和很多罗马尼亚人聊起过这个话题,但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回避和无奈。
一个朋友跟我说:“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他们不让孩子去上学,因为他们不信任我们的教育体系。他们很难找到正式工作,因为很多雇主会歧视他们。政府给了很多援助,但这些钱往往没有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
歧视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罗马尼亚人会告诫你,离他们远一点,看好自己的钱包。在他们眼里,罗姆人几乎等同于小偷和乞丐。
但我也见过另一面。
我见过一个罗姆音乐家,在老城的街头拉着小提琴,那琴声悠扬的让人心碎。我也见过一些罗姆手工艺人,编织着精美的篮子,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问题在于,他们的贫穷、被边缘化的处境,和主流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贫穷和被歧视,他们更难融入主流社会;因为无法融入,他们只能抱团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延续着传统但落后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进一步加深了主流社会对他们的偏见。
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脓包,所有人都看得见,但没人知道该如何下刀。
所以,当一个罗姆小孩在寒风中敲响你的车窗时,你给或不给那几个硬币,都无法改变他背后的那个巨大困境。而这种无力感,或许是罗马尼亚社会最沉重的负担之一。
六、美到让人心疼的风景
说了这么多沉重的话题,你可能会觉得罗马尼亚是个挺糟糕的地方。
但恰恰相反,这个国家美得惊人。
我曾经在特兰西瓦尼亚的山区里徒步,那里的森林原始又茂密,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来,空气里全是松针和泥土的清香。山谷里散落着一个个中世纪风格的小村庄,红色的屋顶,尖尖的教堂,时间好像在这里静止了。
我也曾在锡比乌的老城广场上坐一个下午,看着广场上的“大眼睛”房子(屋顶上的窗户很像眼睛),鸽子在脚边散步,远处的钟楼传来整点的钟声。那份宁静和古朴,是你在任何一个西欧大都市都找不到的。
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有一种未经雕琢的、野性的美。
但这种美,常常和破败与衰落相伴。
你会看到一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旁边,就是一栋摇摇欲坠的废弃工厂。你会在一片美如仙境的田园风光里,看到一个因为年轻人都走光了而死气沉沉的村庄。
这种感觉很矛盾。
你越是为它的美丽而赞叹,就越是为它的现状而感到惋惜。
你会忍不住想,如果那些路都修好了,如果那些年轻人都回来了,如果那些古老的村庄能重获生机,这个国家该有多好?
这种“本可以更好”的遗憾,像一根细细的刺,扎在你心里。
我离开罗马尼亚前,最后去了一趟黑海边的康斯坦察。那里的老赌场,曾经是“东欧的蒙特卡洛”,奢华无比。如今却成了一座废墟,海风穿过空洞的窗户,发出呜呜的响声,像在诉说昔日的辉煌。
很多人在它面前拍照,因为它有一种颓废的美感。
我看着那座美丽的废墟,突然觉得,它很像今天的罗马尼亚。
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去,有着令人心醉的美丽,但内部却充满了挣扎和失落。它在等待着一次真正的重生,但谁也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会来。
这种美到让人心疼的感觉,是我对罗马尼亚最深刻的记忆。
写在最后
在罗马尼亚的半年,我喝过最醇厚的自酿葡萄酒,也吃过最简单的玉米糊配奶酪。我见过最热情的笑脸,也感受过最疏离的沉默。
这个国家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永远不要相信明信片上的风景。
真实的生活,远比风景复杂。
离开那天,送我去的出租车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路上我们聊了很多,从齐奥塞斯库聊到欧盟,从高房价聊到他远在意大利的女儿。
下车时,他帮我把行李搬下来,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
“我们是个有点乱的国家,但我们有好心肠。下次再来。”
“我们是个有点乱的国家,但我们有好心-肠。”
这句话,可能就是对罗马尼亚最好的注解。它混乱、矛盾、问题缠身,但它的内核深处,依然保留着一份未经打磨的善良和坚韧。
它在努力的追赶,尽管步履蹒跚,伤痕累累。
罗马尼亚旅行TIPS:
租车要三思: 如果你不是一个经验丰富且胆子大的司机,尽量选择火车或者大巴在城市间穿梭。罗马尼亚的路况和驾驶风格对新手极不友好。如果一定要租车,买全险,并且租一辆底盘高、悬挂好的车。现金为王: 虽然大城市和连锁店都能刷卡,但在小城镇、乡村市集和很多小餐馆,现金依然是唯一的支付方式。随时准备一些“列伊”(RON)零钱,尤其是在上厕所和给小费时。对时间多点耐心: 无论是等公交、在政府机构办事还是餐厅上菜,这里的节奏普遍比西欧慢。不要着急,入乡随俗,把这当成一种“慢生活”体验。安全问题: 大城市整体安全,但要小心小偷和骗子,尤其是在火车站、地铁站和游客多的地方。对过于热情的陌生人保持警惕。晚上避免独自前往偏僻的街区。学几句罗马尼亚语: 比如 “Bună ziua” (你好), “Mulțumesc” (谢谢), “La revedere” (再见)。当地人,尤其是老一辈,英语普及率不高。简单的问候会让你受到更友好的对待。别只盯着吸血鬼城堡: 布兰城堡(所谓的德古拉城堡)商业化严重。更值得去的是佩列什城堡、锡比乌、锡吉什瓦拉这些地方。北部的马拉穆列什地区保留了最传统的木制教堂和乡村生活,非常值得一看。关于罗姆人: 你会遇到乞讨的罗姆人。如何应对是你的个人选择,但请保持尊重,不要对着他们拍照,尤其不要拍孩子。这既是礼貌,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饮食尝试: 一定要尝尝 “Sarmale”(白菜猪肉卷)和 “Mămăligă”(玉米糊),这是罗马尼亚的国菜。当地的葡萄酒和一种叫“Țuică”的李子白兰地也很有特色,但后者度数很高,量力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