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幸福感从哪里来?物业管理,其实很关键
对于幸福社区,大家其实都有共识,环境整洁、邻里和谐,还有安全舒心,这些都离不开好物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城市,尤其是老旧小区,物业问题一直让人头疼,铜仁市给出了一种新思路,我觉得挺有启发意义,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物业管理到底能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我们先来看一个现实,铜仁市的麒龙滨江天宸小区,这里的变化挺明显,小朋友在绿地上疯跑,大人们一边闲聊,一边看着孩子,大家心里都挺踏实,因为环境好了,设施新了,还有绿化和安全,业主们也感受到物业服务的贴心,比如送早餐、洗车、免费洗地毯,还有快递上门,这些细节,其实让生活变得更方便,就是群众的幸福,源自于物业真正用心了。
这些细微的改善,比如门禁升级、地砖修补,或者是绿化更新,看着没什么大动作,它们才是关键,因为这背后,是市里集中整治物业顽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努力,铜仁市把物业服务提到治理体系高度,推动基层现代化,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不再是口号,而融入了每一天的生活。
不是每个小区都一直这么美好,之前江口县水岸江南小区其实是出了名的“问题小区”,绿化带变成垃圾场,路面又烂又坑,井盖坏了没人管,雨天脏水横流,物业费收缴率跌破30%,服务质量自然掉链子,大家意见极大,这种困境在全国各地都有,甚至不少城市的小区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关键点在于,铜仁市找到了破解之道,就是“酬金制物业模式”,听起来有些专业,其实就是透明账单,服务挂钩收益,在水岸江南小区,业主委员会每月公示账目,物业公司想赚更多钱,服务就得做到位,否则利润少,这一模式不仅让账目透明,也让业主有了话语权,钱花在哪儿一目了然,资金管理是“双代管”,业委会和社区共同把关,所有结余还用来改善小区设施。
跟传统的包干模式比起来,这种“酬金制”,打破了“费用收不拢、服务提不上”的恶性循环,有了激励机制,物业公司愿意多付出,业主也愿意按时交钱,铜仁市住建局的专家也说,这招挺实用,不仅责任清晰,而且自治共治更容易推进。
案例不止这些,铜仁市推广酬金制后,17个小区的物业费缴纳率提升到了85%,这其中,既保障了业主的权益,又让物业企业赚到合理利润,两边都满意,居民享受更好环境,企业也活得更好,新模式激发了业主的参与热情,大家更愿意关注社区,除了铜仁,宁波、成都等城市也在试点类似的模式,比如宁波海曙区就实现了物业治理“居民自治+专业服务”双轮驱动,物业费缴纳率也达到90%,可见,透明的管理和利益关联,的确能激发大家参与积极性。
铜仁市还开展了集中整治,排查问题405个,整改率超90%,累计惠及30万人,解决卫生、服务态度、停车难等小事,甚至投诉量全省最低,卫生投诉降了15%,这份成绩,说明治理有实际成效,居民的获得感是真实的,另一个数据也值得一提,物业合同签约率已从17%提升到60%,这意味着,物业管理进入了制度化轨道,大部分家庭都有了契约保障。
但能不能持续推进?铜仁市做了更多布局,《铜仁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从2023年8月1日正式施行,围绕条例还出台了配套政策体系,包括物业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规定、收费指导价标准等,推动了70多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制度覆盖和法治保障,确保了长效治理。
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制度和模式改革,确实带来环境提升,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还取决于物业服务之外的很多因素,邻里关系是不是和谐,公共空间是不是开放,社区活动是不是丰富,这些才是人的幸福的核心,物业管理可以打基础,但还是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举个例子,北京有个社区叫方庄,十年如一日推动“睦邻文化”,居民自己组团办活动,自发修绿化,有了物业管理制度保障,大家更愿意主动参与,也更容易形成自有的社区文化,幸福感其实就藏在这种氛围里。
只要物业服务跟居民需求匹配,模式创新、账目透明、自治参与,社区幸福感就能实实在在提升,制度只是底板,如何激励大家参与,建立信任,形成共识,这才是持久之道,铜仁的“酬金制”能否成为更多城市的范本?有没有其他模式也适合不同地区?社区治理,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发掘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些值得我们一起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