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战场硝烟弥漫,一队身穿俄式军装、手持AK-12步枪的士兵正顶着炮火冲锋。 他们的口音和面孔与斯拉夫人截然不同——这是朝鲜派往俄乌前线的3万“硬仗兵”之一。 乌军情报部门发现,这些朝鲜士兵不仅装备精良,甚至配备了比部分俄军更先进的消音器和瞄准镜,俨然成了俄军啃硬骨头的“尖刀”。
战场打到2025年夏天,俄罗斯的征兵办公室越来越冷清。 俄军最初投入乌克兰的二三十万兵力,经过三年消耗已捉襟见肘。 去年俄军伤亡超40万人,今年预计再损失30万,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年轻人却因政策保护远离战场。
征兵官只能反复翻偏远地区的老兵名册,甚至把60岁大爷也列进名单——毕竟俄罗斯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23.5%,适龄男性早被掏空。
7月7日,克里姆林宫突然甩出一张“救命牌”:普京亲自签署法案,允许非俄罗斯公民和无国籍人士以合同兵身份参军。 只要扛枪上前线,就能快速拿到俄罗斯国籍。 这份法案写得直白:“采取紧急补充措施,填补俄联邦武装部队人员缺口。 ”明眼人都懂,这是俄军兵源枯竭前的最后一搏。
朝鲜兵团只是冰山一角。 俄国防部被曝正通过秘密渠道组建“多国兵员库”:也门胡塞武装的数百雇佣兵已抵达前线,俄军还和老挝等国达成军事合作,更多中亚、非洲士兵将以“志愿者”名义加入。
这些外援成了俄军维持攻势的“血包”。 在苏梅战场,俄军集结5万兵力围攻交通枢纽,乌军拆东墙补西墙把哈尔科夫的残兵调来防守,防线随时可能崩裂。
俄军高层心里清楚,光靠“人海战术”填不了装备窟窿。 去年俄军损失3000多辆坦克和9000辆装甲车,但乌拉尔机械厂一年只能造100多辆新坦克。 炮弹更成了无底洞——俄军每月消耗130万发炮弹,自家产能仅有38万发,剩下70%全得靠朝鲜等国硬凑。
连海军副司令都被“海马斯”火箭炮斩首,逼得普京用12枚“伊斯坎德尔”导弹报复性空袭基辅。
经济链的警报声比战场更刺耳。 俄罗斯2025年国防预算占到GDP三分之一,军工车间24小时连轴转。 老百姓日子却越过越紧:通胀率飙到8%以上,央行咬牙把利率拉到21%还是压不住物价。 全国企业缺160万劳动力,73%老板招不到人。 卢布汇率像过山车,能源出口被西方掐断后,国库进账越来越难。
军营里的“钞能力”成了最后招数。 合同兵阵亡后家属能领15万美元抚恤金,比偏远地区普通人一辈子赚得还多。 布里亚特共和国等穷地方甚至靠抚恤金拉动经济,当地人调侃:“卖命比卖牛羊划算”。
但莫斯科精英圈依旧歌舞升平,梅德韦杰夫的儿子被曝花钱免兵役,电视台主持人假冒征兵官打电话试探,他张口就回:“我们不一样! ”
外交场上的普京更显焦灼。 7月3日他和特朗普通话一小时谈崩,美俄关系重回冰点。 德国刚给乌克兰追加90亿欧元防空导弹,法国丹麦的无人机又运到前线。 俄军每推进一步,代价都是堆成山的钢铁和血肉。
战报上的数字冰冷刺眼:俄军控制卢甘斯克州99%土地,拿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三州70%-75%区域,4500平方公里领土在2024年被吞入版图。 但指挥部的沙盘上,代表兵力的蓝色棋子正被一个个撤下,换成写着“朝鲜”“也门”的红色标签。 当合同兵法案生效时,俄国防部的登记簿首页,已印满不同肤色的名字。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