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辉健康从巅峰到退市:癌症早筛行业信任危机与资本反思

2025年的港交所上,一个听上去毫无波澜的消息却震惊了整个投资圈:诺辉健康的股票代码彻底被抹去。从曾经高达400亿港元的巅峰市值,到0.01港元的估值,这家昔日大热的“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最终沦为一张废纸。这个从神坛跌落的故事,无疑是一出让投资者手捂胸口的股市悲剧。

时间回拨到2024年3月28日,德勤突然宣布辞任诺辉健康的核数师,而原因只有五个字——“无可奉告”。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直接引爆了市场。更扎心的,是德勤的“失联”,因诺辉健康长期拒绝配合独立调查,审计最终撒手不干。于是,2023年和2024年的年报成了悬疑剧,也给了资本市场足够的猜测空间,传闻一波接一波,显然,没有风不能捏成浪。

小刀已经开始割了,可真正的大扑街,是2023年8月CapitalWatch的那份做空报告。文章内容直戳核心,揭露诺辉健康所谓的7.65亿年收入其实只有7695万元,差了整整9倍——这差距堪称天文数字。更大问题在于,公司仿佛玩起了资本圈的“庞氏戏法”,不断压货给经销商,靠假销量撑业绩。听起来有点耳熟,曾经的某些“互联网巨头”用的套路,这家公司居然也套用在高精尖的医疗行业上。面对指控,诺辉的回应也毫无说服力,除了对外立誓有“核验和检查”,连一根证据的毛都没拔出来。

再往后爆出的细节甚至有趣得像个荒诞剧:为了测出“检测样本”以便交差,有人居然从环卫工人手里买来公厕粪便,分解样本充数。朋友们,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造假了,而是把生命和医疗当成了儿戏!那些曾经通过诺辉早筛产品“常卫清”检测的患者们,仿佛被骗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荒唐秀场。尤其讽刺的是,这款曾被吹捧为国内首个获批肠癌早筛产品的核心技术,如今就这样被浸泡在公共厕所的粪池里,成了一桩笑谈。

然而,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到了2025年2月,公司管理层的内斗拉开大幕,CEO朱叶青辞去了职务,连董事会也对他再无信任。几个月后,公司资产被清盘,法人架空管理权彻底旁落。按港交所的规矩,停牌超过18个月还无法满足复牌资格,公司就得退市。即便是最后期限临近,诺辉也毫无还手之力,2025年10月27日,它的名字彻底从交易系统中消失。这一天,抛开的除了上市代码,还有无数投资人的泪水和满满的懊悔。

更令人唏嘘的,是诺辉事件给这个行业留下的阴影。众所周知,癌症早筛曾被认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蓝海市场,全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450万,按理说早筛技术可以降低40%的死亡率。可如今,因为一个诺辉,全行业跟着背锅。不少投资机构现在一看到类似项目,第一反应不是“哇,这好有前景”,而是立刻亮出红牌,不予考虑。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癌症早筛领域的私募融资同比暴跌四成,看得出来,资本已经瑟瑟发抖。

曾经被捧上天的神话,也能在一夜之间变成灾难的标本。诺辉健康的结局再次提醒大家:医疗,是关乎生死的产业,不是一个用来打泡沫、造假账的游戏场。资本市场不是单一的淘金圣地,它信奉的是能力与责任的权衡。“诺辉们”在给行业带来了创新和机会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否则,赢得高业绩却丢了信任,最终只会作茧自缚。

最后,我们不得不问:为了一个耀眼的估值泡沫,把生命健康的期待一次次变成笑话,值不值得?资本想赚钱天经地义,但有没有想过,信任和责任才是最难赚也最值钱的东西?失去了这一切,后来的行业创新,又在谈什么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