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釜山金海机场的会晤,看似是一次“见缝插针”的外交互动,实则揭开了贸易战阶段性休战的序幕。
当天下午,双方宣布达成吉隆坡经贸磋商协议,关税战暂停一年、出口管制暂缓一年、海事制裁对等撤回。 表面是双赢,实则美国主动后撤,而中国用稀土杠杆撬动了这一局面的形成。
在关税层面,美方取消了10%的“芬太尼关税”,并将24%的对等关税暂停期从90天延长至一年。 所谓的“芬太尼关税”原本是政治借口,中国从未向北美出口芬太尼类药品,但美国仍保留10%的关税作为谈判筹码。
而24%关税的延期,意味着美国承认无法承受全面加税带来的通胀压力。
在出口管制领域,美方暂停了9月29日推出的“50%穿透规则”,该规则试图将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纳入管制范围。 作为回应,中方暂停了10月9日发布的稀土新规,但强调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
这一条款的实质是,美国被迫承认中国对稀土供应链的掌控力,而中方保留了随时收紧管制的主动权。
海事制裁方面,美方撤销了10月14日对中国船舶征收的“301港口费”,中方同步取消对美资船舶的反制费用。 这一回合的较量暴露了美国航运业的软肋,中国造船业已占据全球70%的份额,美国根本无法承受成本激增的冲击。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选择退让,直接原因是关税战对美国经济的反噬效应加剧。 数据显示,贸易战导致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300美元,通胀压力持续高企。 而中国对稀土供应链的掌控,成为谈判中的关键筹码。
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4%,却贡献了全球92%的冶炼分离产量。 尤其是稀土永磁材料,直接关系到美国汽车、军工、航空等核心产业命脉。
中方在10月9日推出的稀土管制新规,规定对含中国稀土成分超过0.1%的境外产品实施出口许可,并对全流程技术实施“长臂管辖”。
这一措施直击美国软肋,迫使美方在技术封锁上暂缓攻势。 尽管美国试图重建稀土供应链,但海外项目规模小、技术门槛高,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
休战协议并未触及中美之间的根本矛盾。 特朗普第一任期加征的301关税依然有效,美国对华加权平均关税维持在30%左右,中方反制关税约为28%,双方基本保持对等。
在高科技领域,美国对先进制程芯片、AI算力的封锁并未松动,英伟达B30A芯片对华出口仍被禁止。
产业政策上的对立也在加剧。 美国继续指责中国“产能过剩”,而中国则批评美国滥用“实体清单”。 双方在新能源、光伏等领域的301调查虽暂停,但随时可能重启。 这种“战术休战、战略竞争”的态势,意味着博弈将长期化。
一年休战期为中国争取了关键时间。 国内芯片企业可加速7纳米以下工艺攻关,而中国对东盟、拉美等市场的出口持续增长,对美出口占比已降至15%以下。 内需市场的扩大与外部市场的多元化,正系统性降低中国对美依赖。
此外,中国通过此次谈判确立了“对等反制”的范式。 与日韩需承诺巨额投资才能换取关税减免不同,中国凭借稀土、港口费等精准反制,迫使美国在未获任何承诺的情况下撤回制裁。 这种博弈能力的提升,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唯一能与美国“制裁对制裁”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