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服了,这央视发声,说自己高兴喜欢没错,评论区网友却炸锅了,说什么别忘了收敛几分,毕竟不是零零后随便掌控话语权,这话里话外,我是真听出了点不对劲。
我当时看完比赛,心口那口气就没顺过来,翻着手机,正好刷到这条,就觉得挺憋屈的。
高兴喜欢没错,这话谁都懂,谁还没点自己的偏好呢,可问题是,这高兴喜欢,有时候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拿前几年那次世界大赛来说吧,官方媒体评论员在直播里,就因为一点小失误,直接把某位球员批得体无完肤,那话说得,简直像人家犯了什么弥天大罪,我当时就想,这哪里是点评,这分明就是公开处刑。
后来回过头看,根据《体育周刊》2020年的一篇赛后分析,那场比赛的失利,其实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球员个人的发挥只占其中一部分,战术安排和团队配合的问题更大,可当时,所有火力都集中在那一个点上,舆论风向被带得特别偏。
再比如上次那个明星翻车事件,某流量小生被曝出负面新闻,央视这边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说公众人物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结果底下的评论区,简直成了大型网络暴力现场,各种谩骂侮辱,甚至还有人肉搜索。
我记得那时《新京报》发过一篇评论,指出这种“大号小作文”式的网络审判,其实对社会情绪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因为很多时候,信息不对称,公众根本无法了解事件全貌,但情绪却很容易被点燃。
官方发声,哪怕是看似中立的,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它的重量和影响,往往都会被无限放大,所以,真的不能不慎重。
就像这次,一句“自己高兴喜欢没错”,放到特定语境下,就容易被解读成另一种意味,网友那些“提醒别忘收敛几分”的话,与其说是针对央视,不如说是对当下某些舆论乱象的担忧。
他们可能觉得,有些年轻人,仗着自己掌握了所谓的话语权,在网络上肆无忌惮,搞得乌烟瘴气,而官方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在给这种行为“背书”。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挺复杂,不光是零零后,哪个年龄段的人,在网络上发表意见,都有权利,但这个权利,也伴随着责任。
我刷着评论,看到有人说,有些媒体在报道某些事件时,过度煽情,刻意制造对立,搞得大家情绪激动,这不是好事。
也有人提到了2018年那场关于“饭圈文化”的讨论,当时中国青年报就曾发表过系列文章,探讨如何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避免过度狂热,指出有些媒体为了流量,会迎合甚至放大这种非理性情绪。
这些事儿,我都看在眼里,心里觉得特别堵,你说一个公众平台,影响力那么大,一言一行,可能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它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溅起的浪花,能打湿多少岸边的人,这是得好好掂量的。
那话语权到底是谁的呢,是年轻人的,是所有人的,但这份权力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该出声,什么时候该沉默,这可能才是最关键的。
别说零零后,就是我们这些八零后九零后,有时候也容易被情绪带着走,在网络上口无遮拦,事后想想,又觉得不妥。
所以,这事儿不光是央视发声的问题,它折射出来的是整个社会在网络舆论生态下的某种焦虑和挣扎。
就像一个朋友跟我抱怨的,现在网上戾气太重,好好说话的人反而少了,大家都在急着表达,急着站队,却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一听,想一想。
我看着手机屏幕,那些评论还在一条条地跳出来,心里想着,这事儿,难道就真没个消停的时候吗。
高兴喜欢没错,但是这个“错”,有时候是会带来真真实实的影响的,这谁也否认不了。
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的做到,既能自由表达,又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呢。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