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塞拜疆媒体《里海广播公司》突然夸赞俄罗斯的苏-57E战斗机,声称它“全面碾压中国歼-35”,甚至揪住所谓“中国发动机短板”大做文章。 这番言论让印度媒体兴奋不已,但仔细推敲却发现漏洞百出——阿塞拜疆记者连歼-35用哪款发动机都没搞明白,就急着下结论,背后动机令人玩味。
更讽刺的是,阿塞拜疆本是巴基斯坦的军事盟友,却突然转向吹捧印度的潜在装备,这种“反常站队”被质疑是刻意挑动南亚军备竞赛。 而俄罗斯则趁机向印度抛出诱人条件:不仅承诺3年内交付苏-57E,还开放源代码并允许印度本土化生产。但现实是,苏-57连俄罗斯自家空军都还没装备齐全,产能爬坡艰难,2024年仅交付了6架。
印度空军目前只有31个中队,远低于42个的法定编制,主力机型还是老旧的米格-21和苏-30MKI。 在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战中,印度甚至被击落了包括“阵风”在内的多架战机,急需五代机挽回颜面。 但印度的选择困境在于:美国F-35虽好,却可能因印度采购俄制S-400系统而受限;自家研发的AMCA五代机更是遥遥无期。 苏-57E看似成了“唯一选项”,但俄罗斯的交付能力存疑——过去三年苏-57年产量从未超过12架,而印度想要114架,得等到猴年马月?
阿塞拜疆媒体宣称苏-57E的AL-41F发动机“碾压歼-35的WS-13E”,并称俄发动机大修间隔超1000小时,中方仅500小时。 但事实上,歼-35早已换装国产WS-19发动机,推重比超过10,还应用了超材料隐身技术,雷达反射截面仅0.001-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麻雀的大小。 而苏-57因发动机喷口裸露、铆钉凸起等问题,雷达反射面积高达0.5平方米,在雷达屏幕上比歼-35显眼50倍。 这意味着实战中,歼-35可在200公里外先发现并锁定苏-57,后者却要逼近80公里内才能探测到对手。
更关键的是,歼-35的设计定位是中型战机,主打性价比和体系作战,单价约7000万美元,而苏-57E外贸版报价1.5亿美元以上,价格翻倍却未必能兑现性能优势。巴基斯坦计划采购40架歼-35,总价28亿美元,这笔钱若买苏-57E,仅能到手十几架。
俄罗斯对印度“大方”背后有盘算:苏-57生产线因西方制裁正面临零部件断供,急需印度资金输血。 而印度则想借机获取技术,推进国产AMCA项目。 但历史上印度屡被“画饼”——2018年就因苏-57技术不成熟退出联合研发项目,如今俄方承诺的“源代码开放”和“本土生产”能否落实仍是未知数。
阿塞拜疆的“吹捧”则更像离间计:作为巴基斯坦的盟友,它一边采购枭龙战机,一边夸苏-57E,意在搅乱南亚局势,减轻自身在外高加索的压力。 可笑的是,连俄罗斯网友都调侃:“若苏-57真这么强,为何俄军自己还不大规模列装? ”
面对印度可能获得苏-57E的压力,巴基斯坦空军退役准将哈立德·奇什蒂放话:若歼-35无法及时交付,巴方将寻求购买更先进的歼-20。 但歼-20作为中国非卖品,堪比美国F-22,出口可能性极低。 且巴基斯坦现有基础设施难以维护歼-20这类重型战机,军费也难以负担。 更务实的选择是依托体系作战:用空警-500预警机引导歼-35,形成“猎杀链”,而非单机硬碰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