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整理许世友回忆录,请王必成提供材料,王必成回应:记不清了

还记得那两个从湖北麻城走出来的年轻人吗?一个嗓门洪亮像打雷,一个安静得像山里的石头。他们一起参加赤卫队的时候,谁也没想到未来会那么不平凡。1926年秋天的乘马岗镇,许家洼和小寨村隔着不到十里路,两个村庄的年轻人都在为改变命运而努力。

许世友在祠堂前敲锣集合队伍时,王必成总是默默背着镰刀站在人群里。他们一起巡逻,一起参加起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都加入了红军,在反围剿战斗中相互配合。许世友喜欢冲锋在前,王必成则习惯在后面掩护。这种默契让他们在战场上无往不利。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去了不同战场。许世友在晋南地区活动,王必成则去了皖南。虽然相隔遥远,但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当时许世友担任副旅长,王必成则因为作战勇猛获得了王老虎的称号。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展现着指挥才能。

华东野战军时期是他们再次并肩作战的机会。在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的九纵和王必成的六纵相互配合。六纵负责强攻,九纵负责阻击援军。在最紧张的时刻,粟裕下令要六纵顶住压力,王必成果然不负众望,连续拿下三个高地。这场战役中,他的部队歼灭敌军上万人,却把伤亡控制在最低程度。

不过战争总有起伏。在涟水战役中,王必成的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差点被撤职。多亏陈毅和粟裕决定再给他机会。当时王必成只说了一句话:再打七十四师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这句话后来真的实现了,在孟良崮战役中,他的部队第一个冲进敌军指挥所。

1953年春天,在朝鲜战场上,两位将军又有了一次短暂相遇。在安东火车站,许世友透过车窗对王必成喊话,说在东线见面。王必成简洁地回答:遵命。这是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唯一的会面,简短却充满战友情谊。

1955年授衔时,许世友成为上将,王必成是中将。面对这个结果,王必成表现得很坦然。他穿着新军装和家人合影,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许世友知道后只是笑着说:这小子心真宽。这种豁达的态度让人敬佩。

但再好的关系也会有波折。在一次北京召开的会议上,许世友突然对王必成说了句不太好的话,现场气氛顿时变得尴尬。大家都以为他们的友谊出现了裂痕。

转机出现在1982年。王必成在南京休养时,特意坐车去中山陵看望许世友。两位老将军聊到深夜,王必成感慨地说:当年一百多个赤卫队员,现在就剩下我们两个了。许世友点着烟没有说话,但眼睛明显湿润了。那天他们拍下了肩并肩的合影,很多人都以为矛盾已经化解。

然而1984年的会议上,许世友又间接批评了王必成。原因要追溯到在南京军区工作时的一些往事。王必成当时没有当场反驳,而是私下找战友谈心。在战友劝说下,他决定主动化解这个心结。

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王必成坦诚地说:几十年革命生涯中,我从来没有反对过你。我们都七十多岁了,应该多栽花少栽刺。说到动情处,他还用手擦了擦额头。许世友听后点点头说:谈得好。会议结束后,他们一起走出会场,握手言和,这个场景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感动。

就在这个时候,写作班子来找王必成,希望他帮忙回忆与许世友并肩作战的经历。但王必成以身体不好、记忆模糊为由婉拒了。也许他不是真的忘记,而是不想因为回忆往事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他更看重的是彼此间的情谊,而不是具体的历史细节。

许世友的回忆录最终出版了,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人觉得书中对自己评价过高,也有人认为该书推功揽过。但每当有人质疑许世友没有去过朝鲜时,王必成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澄清: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许司令确实在金城前线指挥。这句证明既是为了老乡,更是为了真相。

王必成晚年留下了未完成的手稿,扉页上只写着四个字:勿枉、勿纵。手稿里没有批评许世友的内容,也没有详细描述当年的战斗经历。他似乎更在意的是彼此间几十年的情谊,而不是具体的是非对错。写历史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此:人们可以争夺荣誉,也可以选择沉默。而对战友的情谊,往往在沉默中显得更加珍贵。

你看,真正的友谊不就是这样吗?经历风雨,依然选择理解和包容。你现在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