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零食加盟热潮调查:三月亏损真相与品牌方获利背后的逻辑

零食店加盟铺面县城造梦,真风口还是资本收割?三个月亏损背后谁在赢

大街小巷的零食集合店,眼下真是铺天盖地,一条街上能看见好几家。各种亮闪招牌、糖果薯片堆成山,逛起来像进了大号糖果屋。刚开始生意火爆,店主个个乐呵呵,憧憬着赚钱致富,可没几个月,转让和清仓的告示就扎堆冒出来,许多人赔个底掉。

不少加盟者投入几十万,信着“三个月回本”“总部供货”这些说法。但实际情况是一眼能看穿:合同限制死死的,货价比批发市场贵不止一点,什么装修费、指定货架也藏着坑。每月还得强制进货,不够最低额押金直接泡汤。曾经的创业热血,三个月就被冷水泼醒。

更让人头疼的是,街头零食集合店都卖一批货,品类一模一样,摆法连角度都差不多。消费者一点不傻,只看哪家更便宜。薯片、矿泉水轮着大降价,利润一压再压,甚至卖得快接近成本。店主们开业时还说“稳赚”,没多久才发现真心在硬撑现金流,能熬住的没几个。

网上很多人吐槽:“一百块的货能剩十块纯利都算运气。”选哪家就是比拼谁忍得更久,谁赔得起。投资者原本梦想着甜蜜回报,最后只剩乌压压的货架和清仓牌。台面上的生意,其实是加盟品牌方借收加盟费在疯狂扩张。合同一签,钱没了,地区保护虚设,隔壁就能再开一家,同品类、同活动,真是“内部竞争”打得自己人遍地倒。

你如果还记得奶茶、炸串、咖啡集合店的过气,就会发现套路都一样:先造个风口,狂开门店,加盟费收得飞快。一场风潮下来,满地关店,只有总部赚得盆满钵满。零食店门槛又低,几乎没壁垒。这个游戏拼的并不是产品,只是谁最后能撑着现金流别先倒台。

其实消费者捡了些小便宜,品牌方赚走了加盟费,真正创业的那一批最后多半是牺牲品。生意热潮,总是先让大家看见光鲜和成功故事,但多数是资本制造出来的幻觉。如果有人跟你说“稳赚不赔”,说开店轻松无脑,那就不用犹豫,躲远点没错。

创业路上,跟风远不如冷静判断,真正能赚的从不是赶风口的人。风口起得快,落得更快。下次看到某种加盟新模式火遍朋友圈,先问问自己,是在卖货,还是在卖梦?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