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公开声明,将美国列为“直接敌人”,并宣布对红海海域的美国军舰及关联商船实施打击。 同日,胡塞武装使用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了一艘违反其航行禁令的货轮,导致船体起火并面临沉没风险。
此举被视为对美国此前制裁胡塞相关实体及个人的“对等回应”,标志着双方冲突从间接代理战争升级为直接对抗。
多重手段配合
除军事行动外,胡塞武装同步宣布对13家美国企业(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石油巨头)、9名高管及2艘船只实施“制裁”,其控制的人道主义行动协调中心(HOCC)明确表示,将以军事手段执行此类经济惩罚,进一步挑战美国在红海的能源运输安全。
美国中东政策的激化作用
加沙问题上的偏袒立场: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9月提出的“加沙20点和平计划”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并退出加沙,由美西方主导成立过渡管理团队,被胡塞武装视为“美以瓜分加沙的霸权剧本”。
军事威慑的失效:美国长期支持沙特等多国联军打击胡塞武装,并于2025年3月发动大规模空袭,未能削弱其军事实力,反而促使胡塞采取更激进的报复行动。
胡塞武装的战略诉求
扩大地区影响力:通过直接挑战美国,胡塞武装试图将自身定位为“反美阵营先锋”,争取中东民众支持,并强化与伊朗、黎巴嫩真主党等地区力量的联动。
非对称作战能力:依托伊朗提供的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胡塞武装能以低成本手段威胁红海航道,打击美国战略软肋,全球12%的海运航线经由此地,美军护航压力骤增。
军事应对的两难
美国若扩大空袭或发动地面战,可能重蹈阿富汗战争覆辙,陷入长期消耗;若放任不管,则恐损及其“世界警察”信誉。 此前美军对胡塞的空袭虽宣称“斩首”其高层,未能阻止其持续攻击能力。
全球战略的掣肘
美国同时面临俄乌冲突、亚太围堵等多线压力,难以集中资源应对中东。 胡塞武装的红海封锁直接冲击美国能源安全,可能引发全球油价波动,加剧美国国内经济压力。
反美力量的联动强化
胡塞武装的行动与伊朗“抵抗轴心”战略相呼应,黎巴嫩真主党等组织同期加强了对以色列的袭击,形成针对美以的“多线施压”,削弱美国在中东的同盟体系。
美国霸权信誉的衰退
美国中东政策长期存在“投机性”与“目标模糊”问题,导致其地区影响力持续下滑。 胡塞武装的挑战进一步暴露美国无法单边掌控中东局势的现实,推动地区国家转向“向东看”。
人道与安全危机加剧
也门平民成为冲突主要受害者,美军空袭已造成大量伤亡,联合国警告局势升级可能加剧也门人道灾难。 红海航运风险则可能扰乱全球供应链,推高国际能源价格。
胡塞武装对美宣战,标志着中东地区冲突从“代理战争”向“正面博弈”的转变。 其背后折射出美国霸权秩序与地区反抗力量的深度碰撞:短期看,美国可能采取有限军事报复与经济制裁,难以解决冲突;长期看,中东格局正走向多极化,地区力量和“全球南方”国家可能通过政治调解介入,推动危机解决方案。
这一事件不仅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挑战,揭示了当代国际关系中“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利用地缘矛盾重塑权力平衡的历史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