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的广州港,三台印着德企商标的巨型盾构机静静躺在烈日下,而1600公里外的印度孟买海岸边,21公里长的海底隧道工地空无一人——号称“亚洲民主基建标杆”的印度首条高铁,竟被几台钢铁巨兽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印度媒体将这场停工渲染成“中国的政治报复”,却绝口不提自己拖欠德国海瑞克公司合同尾款,更假装忘记2020年那场闹剧:耗资10亿美元买下中国盾构机后,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方工程师入境,结果本土技术人员对着说明书折腾三个月仍无法启动设备,最终灰溜溜重新申请中国签证求助。如今同样的戏码再度上演,只不过这次连设备都摸不着——拖欠尾款的印度企业认定“德国制造”能绕开中国,却不知这批直径12.19米、印度史上最大的盾构机,核心部件全在广州生产线上诞生。
更深的博弈藏在海关审查表里。中国新版《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将稀土永磁电机列为敏感物项,而这批盾构机恰好搭载该技术。当印度拒绝提交最终用户承诺书,又恰逢其军队在藏南争议区加速开凿战略隧道,一切审查便成了死局:若放任设备入境,谁能保证它们不会突然“迷路”到中印边境,为印军地下工事提供掘进火力?
即便抛开地缘政治,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本身已是场灾难。508公里线路开工八年仅完成10%,延期记录高达九次。日本提供1.8万亿日元超低息贷款(年利率0.1%),却低估了印度土地私有制的杀伤力——古吉拉特邦农民为补偿金状告政府,孟买湿地环保组织轮番起诉,28个行政区的扯皮让98%征地沦为烂账。曾高调击败中国中标的日方团队,如今私下称该项目是“新干线史上最大污点”。
讽刺的是,当印度网民怒骂“中国卡脖子”时,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在德里地铁上冷脸回应:“贵国拖欠货款违反商业规则,与政治何干?”全球盾构机市场70%产能在中国,意大利“绿色智能盾构机”、格鲁吉亚“高加索号”均由中国定制,印度若真嫌弃大可选德国原装货,但成本翻倍、工期倍增的现实,让囊中羞涩的莫迪政府只能继续在港口僵持。
大国崛起靠的不是盾构机上的三色国旗喷漆,而是直面短板的勇气。当印度将中国盾构机刷漆充作“国产骄傲”,当日本工程师看着荒草丛生的高铁工地苦笑,或许该问问:比技术依赖更致命的,是不是那套把商业违约包装成爱国悲情、用民粹口号掩盖治理无能的游戏?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印度或将引进日本新高铁术》
中国青年网,《日本海外高铁项目为何屡搁浅》
观察者网,《等了十年还没用上新干线这真的很“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