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23日,保卢斯站在顿河岸边举起望远镜,镜头里斯大林格勒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这位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转头对参谋长说:"俄国人把拖拉机厂改成坦克车间了,咱们得快点拿下这座城。"他不知道,这场战役将成为二战最血腥的绞肉机,两百多万条生命即将填进这座伏尔加河畔的熔炉。
希特勒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南方集团军群兵分两路,A集团军群扑向高加索的油田,B集团军群直取斯大林格勒。这招"双管齐下"看似高明,却犯了兵家大忌——就像河南老乡说的"贪多嚼不烂"。7月17日保卢斯部队刚突破苏军防线,元首就急吼吼抽走霍特的装甲集团军去支援高加索,气得前线将领直跺脚:"这不是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吗?"
斯大林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铁木辛哥还没回过神来就被撤了职,朱可夫带着三个新编集团军星夜驰援。8月23日那天,德国空军把斯大林格勒炸成了火海,伏尔加河面漂满油污和尸体。崔可夫中将蹲在察里津地窖里写战报,警卫员突然冲进来喊:"首长,德国人摸到马马耶夫岗了!"这位62集团军司令把钢笔一摔:"告诉战士们,背后就是伏尔加,咱们退无可退!"
巷战打得那叫一个邪乎。德国工兵抱怨:"占领厨房要三天,争夺客厅又得搭上半个连。"苏军狙击手柳德米拉在日记里写:"今天干掉两个军官,他们倒下时怀表还在走字。"最惨烈的是"红十月"工厂争夺战,生产线上的坦克没装炮塔就直接开火,德国兵管这叫"钢铁棺材"。有个炊事员老马头说得形象:"这仗打得跟俺老家杀年猪似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就看谁先咽气。"
希特勒的偏执让局势雪上加霜。11月曼施坦因的"冬季风暴"救援部队离保卢斯只剩40公里,元首却拍着桌子咆哮:"不许撤退!戈林那小子保证空军能运物资!"结果运输机被揍下来三百多架,包围圈里的德国兵饿得啃皮带。有个战地记者偷偷记录:冰天雪地里,机枪手把冻僵的战友摞起来当掩体。
转折来得比伏尔加河的冰凌还快。11月19日拂晓,西南方面军的炮火照亮了整个草原。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瞬间溃败,德国人眼瞅着苏军坦克像赶集似的涌向卡拉奇。保卢斯在指挥部转着地球仪发呆,通讯兵突然尖叫:"长官!俄国人在城南和咱们的意大利盟友干起来了!"
最后的围歼战堪称地狱绘图。1943年1月10日"指环行动"开始后,德国兵把斯大林格勒百货公司地下室改成了野战医院。军医汉斯在信里写:"截肢锯都卷刃了,麻醉药早用完,伤员的嚎叫能把房顶掀翻。"1月31日保卢斯投降时,他刚晋升元帅的委任状墨迹还没干呢。苏联人清点战果时都惊了:九万俘虏里有个少将正抱着《浮士德》朗读,问他为啥投降,老头推推眼镜:"歌德说过,所有理论都是灰色的。"
战后清算数字让人脊背发凉。苏军伤亡超百万,德军折损九十多万,城里老百姓活下来的不到百分之一。有个细节特别扎心:德国战俘被押解时,沿途俄国农妇举着黑面包追着喊:"吃吧孩子,你们也是被忽悠来的。"这场景比任何数据都深刻——战争这头怪兽,从来都是两头咬人。
伏尔加河的浪花依旧拍打着岸边的坦克残骸,只是再没人争论这里该叫斯大林格勒还是察里津。历史给这场战役的评语很干脆:当德国人看见伏尔加河水的时候,他们离坟墓也就不远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