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言不惭:航空工业超越中国,六代机随时都能研制

印度航空工业最近真是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这边刚宣布在六代机技术上有了“突破”,那边自家主力战机却因为发动机断供,交货量都快见底了。7月23日,印度国防研究机构(DRDO)首席设计师科塔·哈里纳拉亚纳博士对外放话,印度已“攻克第六代战机飞翼技术”。他还说,要是政府真要搞全尺寸无人六代机,技术上根本没问题。

印度媒体听闻此事,立刻炸了锅。他们纷纷将此解读为“印度航空工业超越中国的里程碑”,民族自豪感瞬间爆棚,恨不得把这份喜悦写到天上去。然而,就在哈里纳拉亚纳博士高调宣示的同一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却遭遇了重击。

美国通用电气F404发动机突然断供,让HAL措手不及。结果是,原本计划在2026年交付的“光辉”战机数量,不得不从预期大幅削减,只剩下区区6架。这剧本,写得真是够魔幻。

这不是印度航空业头一回上演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戏码。想想“光辉”战机,1983年就立项了,作为印度自主研发的象征,到2025年也才交付了区区38架。年产量长期在个位数徘徊,连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

“光辉”Mk1A型在今年6月才被印度空军“被迫”接收。它的作战半径只有500公里,载弹量6吨,雷达探测距离200公里。这性能,在今天看来,实在有些落后。

对比一下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10CE战机,差距就更明显了。歼-10CE的作战半径高达1240公里,载弹量7吨,雷达探测距离也达到了280公里。印度空军想靠“光辉”填补战力空白,实在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去年底,中国两款第六代战机试飞视频公开后,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立马坐不住了。他火速批准了AMCA(中型先进作战飞机)项目。辛格部长还豪言壮语,印度要在2040年部署第六代战机,试图把中印间的技术代差压到短短5年之内。

这种“中国行我也行”的追赶心理,成了印度军工部门“技术自信”的一大来源。他们似乎觉得,只要有决心和投入,就能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AMCA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五代半”项目,原定去年就要首飞了。

可因为隐身涂层工艺的缺陷和飞控系统整合的各种问题,首飞日期一拖再拖,现在已经推迟到了2030年。更尴尬的是,AMCA的Mark1版本,用的还是美国通用电气F414发动机。

印度自研航空发动机的坎坷路,更是老生常谈。GTX-35VS变循环发动机核心机测试,已经拖了足足7年。至于更早的“卡佛里”发动机项目,研发了漫长的32年,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六代机需要的变循环发动机,推重比要超过15,可印度目前最高只掌握了1.2马赫的风洞测试能力,这之间可是天壤之别。

国际航空专家们看得很清楚,印度国防部为AMCA项目划拨的50亿美元预算,这点钱“仅够基础研发”。可印度人却指望用这笔钱,把六代机上那些最尖端的技术,比如AI飞控、量子雷达等等,一股脑儿全攻克了。这听着是不是有点像天方夜谭?

近期印媒还爆料,印度正跟法国赛峰集团谈一项50亿美元的合作,要一起开发六代机变循环发动机。他们还雄心勃勃地表示,目标是未来实现百分百印度本土制造。美国通用电气也盯着这块肥肉呢,毕竟它自己的变循环发动机也还在研发中。

印度六代机的技术指标,据说还直接套用了中国歼-36的设计文档。他们甚至开始设想,从泰米尔纳德邦起飞,直接打击北部目标。印媒报道说,AMCA项目升级成“五代半”后,还计划开发双座版来指挥无人机,这显然是学着中国歼-20S和“忠诚僚机”的概念。

可印度自己的“Ghatak”无人机项目,现在还只是个模型摆设,离实际应用遥遥无期。说到底,印度航空工业的底子太薄了,这是绕不开的硬伤。产业链层面,印度航空工业的国产化率仅有62%。

更具体地说,钛合金年产能只有2.3万吨,而精密机床84%依赖进口。这些基础工业的短板,直接导致AMCA项目的国产化率目标,不得不从原定的60%下调到42%。

人才储备方面也捉襟见肘,全国航空工程师总数才1.2万人。跟六代机所需的百亿亿次级AI算力一比,印度那全球排名第111位的超级计算机算力,简直是杯水车薪。印度军工部门“技术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行我也行”的魔幻逻辑。

HAL前高管就曾无奈提到,印度军方高层有个“资金到位必获核心技术”的幻想。他们似乎忘了,美国当年拒绝提供F-35源代码,法国迟迟不转让发动机技术,这些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血淋淋现实。印度空军多位高级将领则务实得多。他们清楚地知道,现在217架米格-21机队面临退役,留下的战力缺口急需填补。

所以,空军将领们一直强调,要优先量产“光辉Mk1A”,因为这能即时解决防空问题,而不是去等那些“2040年服役的科幻玩具”。内部评估报告早就指出,“光辉Mk2”(计划2028年服役)的性能,跟巴基斯坦的歼-10CE比都还差了大约15年。更别提去对抗中国的歼-20或者歼-35了,那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对印度政府来说,军队实际需求似乎并不重要。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能挽回连绵尴尬的宣言,一个能满足民族自豪感的空中画饼。这种脱离实际的“大跃进”式发展模式,很可能导致资源错配。

印度航空工业这出“六代机狂想曲”,说白了就是一场雄心与现实的殊死搏斗。发动机断供的窘境、核心技术的遥不可及、工业基础的先天不足,这些都明晃晃地摆在眼前。再怎么高调宣称“攻克”技术,再怎么渲染“超越中国”,也掩盖不了“想跑还没学会走”的真实处境。军事技术的发展,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更不是靠着“我行你也行”的盲目自信就能实现的。如果印度不能正视这些硬伤,继续沉迷在空中楼阁里,那么它的先进航空雄心,恐怕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媒体的头条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