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变老人活动中心?一场“纳凉”引发的城市难题

一、肯德基里的“银发占领”

2025年7月,山东聊城一家肯德基店内,十几位老人围坐聊天。有人打扑克,有人脱鞋躺椅上睡觉。他们从早待到晚,桌上却看不到一个汉堡包装纸。店员小声劝:“阿姨,高峰期来了,您让个座?”老人摆摆手:“外面40度,你要热死我们?”

二、一把空椅子,三重困境

1. 老人的无奈:无处安放的盛夏这些老人不是故意捣乱。聊城老旧小区空调覆盖率不足30%,许多老人为省电费,宁愿去商场“蹭凉”。社区纳凉点下午5点就关门,肯德基24小时开放,还有免费厕所——对独居老人来说,这里就是“救命的空调房”。

2. 商家的委屈:善意被消耗店员展示监控:有老人带韭菜盒子进店,油渍滴满座椅;四人霸桌打牌三小时,吓跑五拨客人。商家默许非消费人群休息是情分,但当成本转嫁成常态,善意就成了负担。

3. 街道办“甩锅”:一句自发行为,暴露治理短板面对争议,柳园街道办回应:“老人自发行为,靠商家自行沟通。”

这话引发众怒。公共服务缺位,却让企业当“接盘侠”,就像让书店承担图书馆功能——既不公,也不可持续。

四、破局之道:让纳凉回归公共责任

短期:疏堵结合,划清边界

社区快行动:徐州某社区腾出车库装空调,摆上象棋盘,老人主动离开快餐店;

商家巧管理:杭州奶茶店设“爱心时段”(下午2-5点),贴“纳凉请勿喧哗”提示,高峰期消费入座;

技术助公平:上海试点“扫码入座”系统,空位超30分钟自动提醒。

长期:政府补课,系统升级

设施扩容:

改造防空洞为纳凉基地(重庆已开放12处);

补贴老旧小区装空调,每户省下800元电费。

政策激励:

对开放纳凉区的商家减税5%(南京试点效果显著);

药店、房产中介挂牌“清凉驿站”,政府补贴水电。

服务嵌入:北京朝阳社区纳凉点增设血压仪、防诈讲座,老人边乘凉边体检。

结语:空调冷气吹不散的社会课题

一位被劝离肯德基的老人嘟囔:“都说敬老,连张椅子都不给坐?”这句话扎进许多人心里。

高温下的城市文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让商家独自承担是公共服务失职将老人拒之门外是城市温度缺失

真正的破局,在于认清:肯德基的椅子永远装不下所有纳凉人但政府的责任清单里必须有一把属于公众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