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今年63岁,退休前是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退下来快两年了,每天在家待着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手里那本执业医师证还有好几年才到期,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看病经验也没处用。想找个地方继续干点活儿吧,又担心没正经合同,万一出了啥事没人管。
老张的烦恼,其实是全国几百万退休医护人员的共同难题。
就在2025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民政部等5个部门联手发了个文件——《关于开展银发医养行动的通知》。北京、江苏这些地方开始试点了,一下子把退休医护再就业的路子给打通了。不用办调动,不用天天坐班,就能重新穿上白大褂。这事儿听起来简单,背后的门道可不少。
咱们今天就把这个新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不管你是想赚点外快贴补家用,还是想接着发挥专业特长,都能从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三个老大难,这回全解决了
说实话,以前退休医护想再干活,那叫一个难。
第一难就是不自由。要么就得全职回原来单位上班,跟没退休一个样,时间完全被拴死了。家里孙子要接送,老伴身体不好要照顾,根本顾不过来。要么就只能在家闲着,眼睁睁看着一身本事用不上。
第二难是没保障。有些人托熟人介绍,去私人诊所或者小机构帮忙。口头说说工资待遇,连张纸都不签。万一看病出了问题,责任算谁的?保险谁来买?这些都是糊涂账。
第三难是找不到门路。想找个靠谱的地方干活,全靠朋友介绍。运气好能碰上合适的,运气不好就只能干等着。很多有意愿继续工作的退休医护,就是卡在这一步上。
现在这个新政策,把这三座大山一起搬走了。说白了,就是给退休医护吃了颗定心丸,让大家能安安心心地继续干活。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己说了算
新政策最大的好处,就是灵活。
你不用把人事关系、社保啥的都转来转去,想在哪儿干就在哪儿干。身体硬朗、精力旺盛的,可以选择全职返聘,一周五天都在岗;要是想多陪陪家人,每周去社区医院坐诊两三天也成;甚至还能接项目,比如帮养老院做员工培训,搞慢性病管理,按项目拿钱。
更绝的是跨地域执业也放开了。北方的退休医生,冬天可以去海南的养老机构工作,既能发挥专长,还能过候鸟生活。想想看,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给老人看病,这不比在家窝着强多了?
钱的事儿也说得明明白白。用人单位必须跟你签书面协议,把工资待遇、休息时间、福利保障全写清楚。工资参照当地医疗行业的标准,根据你的职称、能力和工作量商量着来。可以拿固定工资,也可以按项目拿奖金,干得多就拿得多,没有上限。
保险方面也不含糊。意外伤害险、医疗责任险,该买的都得买。每年还有免费体检,有些养老机构甚至给退休医护或者他们的家人入住优惠。这待遇,真不比在职的时候差。
找工作不用跑断腿了
以前找工作全靠自己到处打听,托人介绍。现在好了,10个试点省份建了“银发医护人才库”。
你只需要去登个记,填一下个人信息、专业特长、想干啥活,剩下的事儿相关部门会帮你搞定。系统会自动匹配合适的岗位,不管是社区医院的坐诊岗,还是养老院的护理指导岗,都能精准对接上。省得你四处跑,还不一定找得到合适的。
六种岗位敞开大门等你来
新政策落地后,这6类机构的需求最大,退休医护去了就能上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最缺人。主要招内科、全科、中医科的医生和有经验的护士。工作内容就是看常见病,管理慢性病患者,指导打疫苗,推广中医的一些适用技术。以前老百姓看个小毛病都得跑大医院排队,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老专家,方便多了。
医养结合机构和养老院也急需专业医护。这些地方要做日常健康监测、康复护理、应急处理,还有临终关怀。以前很多养老院只有护工,老人一发烧、血压一高就得送医院。现在有退休医护坐镇,小毛病当场就能处理,还能培训护工提高专业水平,整个服务质量都上去了。
公立医疗机构也设了柔性岗位。三甲医院、县级医院重点返聘高级职称的老专家,让他们做疑难病例会诊,带年轻医生,指导科研项目。老专家的临床经验能帮年轻医生快速成长,医院的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跟着提高,这是双赢的事儿。
健康管理和科普平台也有机会。这个适合擅长跟人沟通的退休医护,可以做慢病管理顾问、健康科普讲师、家庭护理培训师。给老年人做健康评估,提供用药咨询,教家属怎么在家护理,或者通过短视频、讲座普及健康知识。既能发挥专长,收入也稳定。
有医院管理经验的退休人员,可以去医养机构当顾问。帮着制定医疗护理规范,搞质量控制,完善感染防控流程。用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帮机构提升运营水平。
要是不想拿报酬,纯粹想为社会做点贡献,还能参加志愿服务。社区免费义诊、健康咨询、应急救护培训,这些都可以。在服务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能找到价值感。
上岗要满足三个条件
想抓住这波机会,得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是证件齐全、身体过关。你得有有效的执业资格证或者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而且没有违规执业的记录。身体状况要能胜任工作,年龄倒没有硬性规定,主要看你实际能不能干。
第二个是专业对口有经验。基层机构喜欢有全科、内科、护理、老年病经验的;教学科研岗位看中级以上职称和学术背景;管理岗位需要相关的医院管理经验。有专长的肯定更吃香。
第三个是准备好材料。身份证、退休证明、执业资格证、职称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要备齐;如果有获奖证明、科研成果,可以一起提交,能加分;有些岗位需要无违规执业记录证明,去当地卫健委开就行;想跨机构干活的,按规定完成执业地点备案就可以了。
几个实用小建议
分享几招,能让你少走弯路:
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干啥。是全职还是兼职?去城市还是基层?做临床还是搞科普?这些想明白了,人才库匹配起来更准确。
签约前一定要查清楚机构是不是正规的,有没有相关执业许可。别碰上那种不靠谱的“黑机构”,到时候麻烦大了。
合同条款要仔细看。重点关注工资怎么发、工作时间多长、休息休假怎么安排、保险买了没、医疗责任怎么划分。有疑问当场就问清楚,别糊里糊涂签字,省得以后扯皮。
要是想去外地干活,记得提前去当地卫健委备案执业地点,别到时候来回跑。
有个真实案例。老李65岁,内科退休医生,闲了两年后通过“银发医护人才库”对接上了社区医院。签了正规协议,每周去坐诊三天,医院给买了意外险,还能享受年度体检。老李自己说:“现在既能用上专业,又不耽误带孙子,每个月还有额外收入,比在家闲着舒服多了。”
浙江有家康复医疗中心招门诊医生,要求副主任医师以上,年龄不超70岁,有有效执业证。不少退休医师报名,面试通过就上岗了,主要负责门诊和病房的临床诊疗。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
这波新政为啥能成?
说到底,这是个双赢的局面。
国家这边呢,医养结合领域专业人员缺口大得很。上千万退休医护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就是缓解基层医疗、养老机构人才短缺的“宝藏”。把这些资源用起来,能大大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退休医护这边,既能继续发挥专业价值,不用退休后整天无所事事,又能增加收入、丰富生活。说实话,很多医护人员干了一辈子,突然闲下来反而不习惯。能继续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当然了,退休医护再就业也得守规矩。得遵守医疗规范,不能超出自己的执业范围瞎干,确保医疗安全才是第一位的。用人单位也不能因为人家是“返聘”的,就压低待遇、忽视保障。这些都得落到实处。
2025年的这个新政策,给退休医护开了一扇新门。“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不再是一句空话。不管你是想赚份外快,还是想接着践行医者初心,都能在政策支持下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你身边有没有退休的医生或护士朋友?他们现在都在干啥?如果让你选,你会去社区医院坐诊,还是去养老院做护理指导?又或者你有亲人正好退休,可以把这个政策告诉他们。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