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第三家“胖永辉”超市将于11月28日开张,永辉山东门店已全部“胖改”

超市也能玩出“烟火剧场”?

济南的这出改造大戏正热闹上演,华山环宇城的永辉将在11月28日以第三家“胖永辉”身份复业,街坊们有点期待又有点好奇。

比起货架堆满标签价的老派超市,新版本更像把邻里情怀、现场熟食和服务细节搬进卖场,目标直指顾客的“心与胃”。

回头看看时间轴:今年5月30日,龙湖北宸天街店完成自我“瘦身”后重开,三个月内销售额达到去年同期三倍多,客流量翻倍;9月30日,龙湖奥体天街店同样迎来显著增长。

省内共有5家永辉门店开展自主调改,除泰安一家因条件不合闭店外,其余已全部“胖改”。

全国层面,永辉在第三季度报表里披露,截至三季度末已有222家门店完成类似模式改造,尽管营收和净利尚在调整期,但同店销售累计已回正,这说明某些改法确有市场回响。

这次改造并非仅是换个招牌那么简单。

调整包括取消强制动线、降低货架高度、扩大烘焙与熟食区、把现制现售比例拉高到更实在的份额,并严格品控,商品结构力求接近“胖东来”风格的八成。

服务端也有戏剧化升级:休憩区和洗手间要改善,免费茶饮、活鲜打氧、现切鲜肉、多重试吃被列为细节项。

员工方面出现明显暖意,人均薪资提升约20%,技工按等级获额外补贴,高级技工每月能领到约2500元,岗前认证成为上岗门槛,员工被派往胖东来或已改造门店脱产学习,以把服务和操作标准化。

从商业逻辑来看,这套打法有两条主线支撑。

其一是以体验驱动销售,鲜食和现场制作带来更高客单与复购;其二是供应链改革为长期基础,永辉推进“裸价直采”,削减中间环节和传统通道费用,目标是建立更健康的零供关系。

公司认为短期毛利会受影响,结构性变革需时间验证,但市场端已有正向信号。

当然也存在争议声音。

一派质疑把“胖东来”模式搬来搬去会不会变成模板化复制,少了原创味儿;另一派则算笔账指出,人力成本飙高、现场服务的稳定性和食品安全的持续把控都是难题。

举个现实例:员工待遇提升虽能激发服务热情,但长期的人力投入在区域市场回收周期并非每家门店都能承受。

更有分析提醒,进货直采若推进不当,供应链集中度提升可能带来风险暴露点。

从顾客角度看,这类改造的吸引力在于即时感受。

街坊赵女士逛过改造店回来说,“熟食那块热闹得像小吃街,能当场试吃还真省心”。

另一位超市经理人则透露,门店改造带来的教训是别把“服务感”想得太浪漫,背后是细致的操作手册和反复训练,否则体验容易反弹。

把视角放远一些,零售行业此刻正处于从规模化扩张向精细化经营的过渡,个别企业用“场景+服务+供应链”三角来重塑竞争力。

永辉的实践给出一种路径,短期看见到波动,长期则需耐心观察其供应链改革与人效提升是否能同步落地。

回到华山环宇城店,11月28日这场重开的小考并非单点成功就能代表全部。

可以期待的是,更多像休息区、免费茶饮这样的细节会改变日常买菜的感受;需警惕的是,高成本能否转化为稳定的客流与利润,还是会成为下半年财报的隐忧。

最后提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把熟食区当成小剧场,大家愿意为一次现场切肉和一杯免费茶付出更多,还是仍旧选择低价和效率?

把想法写下来,聊聊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看看谁的陪买清单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