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智库:西方对中国企业施压升级,制裁安世远未止步,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

最近跟几个做海外生意的朋友吃饭,聊起一些国际上的破事,总有种强烈的历史重播感。

就好像你看一部老电影,明知道主角下一步会踩进那个明显的陷阱,但你只能干着急,眼睁睁看着他义无反顾地踏进去。

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遏制”、“脱钩”的剧本,其实就是这样一部老电影,只不过换了演员和布景。

有些西方的智库和政客,最近的调门越来越高,鼓吹要构建一个“系统性的预防打击方案”,把所有他们认为有“威胁”的科技企业,都拉进一个预筛查的黑名单里。

这听起来特别唬人,特别有战略远见。

但如果你把时间轴拉长,就会发现这套打法一点都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本质上,这就是当一个牌桌上的老玩家,发现自己快要玩不赢的时候,最本能的两个反应:要么掀桌子,要么改规则。

我们今天不妨来算一笔账,一笔超越了简单金钱得失的账。

我习惯把这种事分三个账户来算:金钱账、情绪账,和最关键的相对收益账。

先看金钱账,这是最直接的。

全球化玩了几十年,大家图的是什么?

就是效率。

你做你最擅长的,我做我最擅手的,然后互相交换,整个系统的成本最低,产出最高。

消费者能用上便宜又好用的手机,企业能采购到性价比最高的零件,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现在要搞“预防性打击”,要建“排他性技术体系”,这是在干嘛?

这是在主动撕碎这张效率网络。

短期看,似乎是保护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技术优势,但长期呢?

为了替代一个高效的全球供应商,你得在自己家里扶持一个成本更高、效率更低的替代品。

这笔钱谁来出?

最终还是本国的企业和消费者。

这就好比你本来能去大超市买到便宜新鲜的蔬菜,现在非要把超市封了,然后在自家阳台上种,不仅累得半死,种出来的可能还又贵又难吃。

这笔金钱账,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一开始就是一笔注定要减值的“无形资产”,为了一个虚幻的安全感,付出了实打实的经济成本。

再来看情绪账。

这个账户非常有意思,它往往是驱动很多非理性决策的核心。

当一个长期的领先者,突然发现追赶者离自己越来越近,甚至在某些单项上已经反超了,那种焦虑感和不安全感是巨大的。

这时候,最能安抚这种情绪的,不是冷静下来分析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而是立刻采取行动,给对方制造障碍。

这种“我在做事”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情绪上的“收益”。

发布一份报告,搞一个制裁清单,看上去雷厉风行,能瞬间凝聚内部共识,把复杂的经济竞争问题,简化成一个“我们 vs 他们”的道德叙事。

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满足一种“控制欲”的情绪价值。

但问题是,这种情绪价值的“保质期”非常短。

它像一剂强心针,打下去很兴奋,但药效过了,现实问题依然摆在那里,甚至因为你的鲁莽行动而变得更糟。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一个中年失意的男人,不去健身、不去学习,而是把气撒在家里人身上,获得一时的威严,但整个家庭的根基却被动摇了。

这笔情绪账,是寅吃卯粮,用长期的战略理性,去换取短期的情绪宣泄。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相对收益账。

这才是决定长期输赢的关键。

很多人以为,我把你绊倒了,我就相对领先了。

这个逻辑在百米冲刺里也许成立,但在科技发展的马拉松里,完全是另一回事。

当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研究怎么给对手“使绊子”上的时候,你自己的奔跑节奏、呼吸频率,其实都被打乱了。

原本应该投入到下一代技术研发、基础科学突破的资源,现在大量被挪用到了“围堵”和“防范”上。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成本。

更要命的是,你这一脚“绊子”下去,对对手造成了什么影响?

确实,他摔了一跤,很疼,短期内速度肯定慢了。

但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个最宝贵的教训:原来这条路上是有人会下黑手的,我不能再指望别人会遵守规则。

于是,他会怎么做?

他会爬起来,一边继续跑,一边用最强的毅力去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

他会开始自己研究跑鞋,自己调配营养液,自己规划训练路线。

这个过程会极其痛苦,成本极高,甚至要走很多弯路。

但是,一旦他把这一整套独立的体系建立起来,会发生什么?

他不再依赖任何人,他的韧性变得无比强大。

而你呢?

你还在为自己那一脚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却发现对手已经在一个你完全无法干预的平行赛道上,加速狂奔。

拉到后视镜里看,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打压,看似成功地遏制了日本的势头,但客观上也催生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全球格局被重塑。

任何试图通过封锁来维持垄断的努力,最终都会激励出新的、独立的供应源。

这几乎成了一种周期律。

所以,当那些报告言之凿凿地宣称“反应还不够”、“要全面围剿”时,我看到的不是力量和自信,反而是焦虑和虚弱。

这是一种典型的“战术勤奋,战略懒惰”。

他们沉迷于设计各种精巧的“绊马索”,却忘记了马拉松的终点,在很远的前方。

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靠把对手拉下水,而是靠自己游得更快。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理解这三笔账的逻辑,能帮助我们看清很多喧嚣背后的真相。

很多时候,国际间的博弈,并不像新闻标题那样非黑即白。

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多维度的竞争。

外部的压力,短期内是“危”,会带来痛苦和损失;但长期看,它也是一种“机”,一种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填坑”、去补足所有短板的终极动力。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大国的崛起,是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中完成的。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这句话虽然有点鸡汤,但放在科技竞争这个领域,却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算咯,他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现金流,锻炼好身体,然后静静地看着这部老电影,会怎么演到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