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遭太空垃圾撞击:航天员如何脱险?中国硬核救援方案曝光

11月1日,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乘组刚在太空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太空会师”,大家还沉浸在六位航天员齐聚“天宫”的喜悦里。然而没过几天,11月5日一早,官方一则公告让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神舟二十飞船疑似遭遇不明物体撞击,原定的返航计划紧急推迟。

地面上,位于戈壁深处的东风着陆场,搜救队员们为了迎接航天员在夜间回家,已经进行了好几轮实战演练。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却只能焦急等待来自太空的新指令。究竟是什么东西撞上了我们的飞船?航天员们还能平安回家吗?

太空里藏着看不见的子弹

别看太空空旷得很,实际上,它比地球上任何一条高速公路都要危险。这次撞上神舟二十的,很可能就是“空间碎片”。这可不是什么天然的陨石,而是人类自己扔在太空里的垃圾,比如报废的卫星、火箭残骸等等,它们都是人造物。

这些碎片的恐怖之处在于两点。一是快,它们以接近每秒7.9公里的速度在轨道上横冲直撞,这个速度下,一粒几毫米的碎片,威力就跟一颗子弹差不多。国际空间站那个粗壮的机械臂,就曾被这样一颗小碎片直接打穿。我们的空间站建成不久,太阳翼也被划伤过,逼得神舟十七的航天员们多次出舱去缝缝补补。

二是多。现在能被我们追踪的、大于10厘米的碎片大概有3万个,空间站可以提前变轨躲开。但真正要命的是那些小于10厘米的,根本没法提前发现,数量估计超过一个亿。神舟十八、十九、二十的航天员接连出舱,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给空间站加装“防弹衣”,可千防万防,还是没能完全躲过。

这口锅,星链可能得背

这么多太空垃圾是哪来的?其中超过六成,是那些失效的航天器在太空中解体或者互相碰撞产生的“次生灾害”。每撞一次,碎片就成倍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近年来,这个问题的加剧,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美国的星链计划。SpaceX公司已经发射了超过一万颗星链卫星,虽然他们声称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但如此庞大的卫星数量,以及发射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各种操作性碎片,让近地轨道变得越来越拥挤,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遭遇撞击的频率也明显上升。这口锅,星链恐怕是甩不掉了。

三道保险,中国式救援有多硬核

现在飞船出了问题,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航天员的安全。这一点,真的不必过于焦虑,因为我们的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最坏的情况,准备了不止一套后手。历史上,不是没有过惨痛教训。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起飞时隔热瓦被碎片砸坏,返回时解体,7名航天员牺牲。如果当时有另一架航天飞机能去救援,悲剧或许可以避免。去年,波音的“星际客机”也出故障,宇航员在空间站滞留了8个月,最后搭乘SpaceX的飞船才回到地球。

为了杜绝这种情况,中国载人航天设置了三道“保险”。第一道,叫“滚动待命”。简单说,就是天上有一艘飞船在飞,地面上就必须有一艘备份的飞船和火箭准备就绪。神舟二十一发射前,神舟二十二早就整装待发了,这是铁律。

第二道保险,是“应急发射”能力。正常情况下,一次载人发射的准备周期大约是45天。但在紧急状态下,这个时间可以压缩到惊人的8.5天,这已经是全球最快的救援响应速度了。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接人。

第三道保险,则是在空间站里。我们的“天宫”虽然常住3人,但所有物资储备,包括食物、水和氧气,都是按6个人长期生活6个月以上准备的。而且,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各有三个卧室,就算救援飞船晚到,航天员们也能舒舒服服地生活,绝不会出现滞留后还要“打地铺”的窘境。

从天到地,把回家的路铺好

航天员回家的路,每一步都充满了考验。即便没有这次撞击意外,原计划的夜间返回本身就是一次极限挑战。戈壁滩的夜晚漆黑一片,地形复杂,加上低温对设备性能的影响,想在第一时间找到返回舱并不容易。

但我们的地面搜救队早已胸有成竹。搜救队员孟凡良说,他们已经针对各种复杂情况和低温特点,进行了多次演练。空中,直升机搭载的光电吊舱有红外热成像功能,就算返回舱掉在漆黑的角落里,它散发的热量也像黑夜里的明珠一样显眼。

地面上,搜救队员蔡超超介绍,他们准备了立体的照明方案:便携式照明灯、车载广场灯,再加上直升机降落后升空的照明无人机,能瞬间把着陆场照得亮如白昼,为航天员点亮回家的路。医监医救车也早就做好了全面保养,确保航天员一出舱,就能进入温暖舒适的环境,得到最妥善的照顾。

结语

目前,神舟二十号的损伤评估还在进行中,返航时间尚未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整个局面完全在我们的应急预案之内。我们有充足的物资储备,有随时可以出发的救援飞船,还有一支从天到地、武装到牙齿的搜救队伍。这次意外,对我们而言,更像是一次宝贵的实战演练,它检验了我们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毕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未来要飞得更远,这样的考验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