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号那天,克麦罗沃州的街头还算平静,灰蒙蒙的天像压着城市的屋顶,突然一声闷雷炸开,吓得路人回头一一辆黑色的车已经变成了火球,火光裹着黑烟直冲天空,热浪隔着几十米都能感觉到。车主是俄军中校马日林,没几天,乌克兰国防情报总局就把视频甩出来,简短的文字配着画面,像是在示威。
马日林不是啥无名之辈,他才45岁,是国民近卫军“奥别列格”特种部队的中校。乌方直接点名,说他参与过基辅袭击,早挂在清除名单上。这事在俄罗斯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去年12月,三防部队司令基里洛夫在莫斯科自家门口被炸,再往前,总参谋部作战总局副局长莫斯卡利克也是汽车炸弹收场。作案手法一样,地点都在俄罗斯本土,这种精准度,让人不得不怀疑俄方内部有情报漏洞。
到底是谁在泄露这些高官的行踪?每天哪条路、几点出门,这些本该严密的路线信息怎么就被摸得一清二楚?外部势力渗透的深度,可能比想象中还要可怕。俄方的反应很微妙,到11月3号,官方媒体仍没公开更多细节,只是低调推进恐袭调查,沉默背后到底是憋着劲儿准备回击,还是谨慎克制,不好说,但报复几乎是必然的。
果然没几天,普京的反击就来了,而且是核领域的“三连击”。第一张牌是废止和美国的《钚管理和处置协定》,这份2000年签的协议,原本要求双方各自处置34吨武器级钚,相当于几千枚核弹头的量,现在彻底作废,最后一道核军控约束就这么没了。第二张牌是“波塞冬”核鱼雷试验成功,这家伙能在1000米深海里高速潜行,悄悄到敌方海岸线,引爆百万吨级核弹头,制造放射性海啸,杀伤力比“萨尔马特”洲际导弹还猛。第三张牌是“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试射,不仅飞了14个小时跑了1.4万公里,还没到极限,靠核反应堆驱动,几分钟就能启动,飞行路线不可预测,让现有反导系统几乎无能为力。
这三张牌一起甩,就是在给西方划红线——别太过分,否则后果你们扛不住。美国那边也没闲着,立刻宣布制裁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两大巨头,连带34家子公司一起打包拉黑,这俩公司几乎是俄罗斯原油经济的半壁江山。欧盟也跟上,第19轮制裁直接计划切断俄液化天然气的短期和长期进口,还拉黑了117艘“影子舰队”船只,试图堵住俄罗斯的海运通道。
听上去狠,但俄罗斯早有应对,比如跟委内瑞拉签了不依赖美元的能源金融机制,缓冲压力不至于被掐死。反倒是欧洲自己被制裁反噬,制造业停产减产,能源价格飙升,通胀高企,老百姓对制裁的支持度下降,高端制造业竞争力直线下滑。
更有意思的是,马日林被炸这事,美英法德全都装聋作哑,没有谴责也没有评论。一方面是西方之前就暗示支持乌克兰打击俄境内目标,欧洲议会还高票通过决议,呼吁取消武器使用限制;另一方面也是怕反应太激烈刺激到俄罗斯,让冲突升级到核威胁的危险边缘,毕竟谁都不想跟一个核大国硬碰硬。
现在的局势就像往高处盘旋的陀螺——乌克兰暗杀俄高官,俄方亮核肌肉反制,美西方加码能源制裁,却不敢直接下场。双方都在试探对方底线,谁也不肯先退一步,风险一点点积累。接下来俄罗斯很可能加强高官安保,同时对乌方军政要员发动对等暗杀,白俄罗斯已经放话,12月部署的“榛树”高超音速导弹将进入战备值班,这是对北约东翼的高压信号。
西方也很矛盾,继续制裁自家经济压力大,不制裁又显得软弱,政治上不好交代。大概率会维持现状——送武器,搞制裁,但避免直接军事介入,继续跟时间耗,看谁先扛不住。
马日林遇袭只是一个导火索,背后是俄乌冲突已从军事战转向能源战、情报战和核威慑的综合博弈,全世界都在这根钢丝上走,稍有差池,掉下去就是深渊。
你觉得这场对抗谁会先撑不住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环球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