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辽足九年圆梦重返中超,李金羽正名,宋凯没白忙

九年,你知道九年是什么概念吗?

足够一个孩子从小学上到高中,也足够一支曾经的豪门球队,在泥潭里滚到让人几乎忘了它原来的模样。

所以,当裁判那声长哨撕裂沈阳奥体中心空气的瞬间,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股压抑了太久的情绪,像火山一样喷了出来。

1-0,赢了,提前两轮,冲超,还顺手拿了个中甲冠军。

辽宁铁人,不,应该说,辽足,回家了。

别跟我扯什么奇迹,足球场上最不值钱的就是奇迹。

这玩意儿的背后,都是拿命在拼。

这九年,辽宁足球就是这么个活法。

从老辽足那块金字招牌被摘下,彻底沦为历史名词开始,多少辽宁球迷的心,就跟着一起死了。

那感觉,比失恋还难受,是一种根被刨了的空虚。

所以今天,你看到的不是一支球队的胜利,而是一座城市的足球图腾,一次漫长的心肺复苏。

镜头给到教练席,李金羽没我想象中那么激动,只是紧紧地和助教们抱在一起,那张曾经“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脸上,写满了“我终于把这口气喘匀了”的释然。

说实话,大羽的执教路,走得那叫一个憋屈。

球员时代他有多神,教练时代他就多“水”。

尤其是在武汉长江那段,简直就是公开处刑,差点把他钉在“会踢球的都不会指挥”的耻辱柱上。

那段时间,一说起“少帅”,大家掰着手指头数,李霄鹏、于根伟……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他就像个武林高手,一身内力,偏偏耍出来的招式,怎么看怎么别扭。

可到了辽宁,他好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

那个4-2-3-1的阵型,听起来没啥稀奇,现在玩儿这个的教练没有一万也有一千。

但关键在于,他对症下药。

姆本扎这杆洋枪,场均超过一球的效率,在中甲简直是降维打击,李金羽干脆就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战术核心就一个字:喂!

把球喂给他!

邦本宜裕这个日本小伙子,技术流,负责精确制导。

后面再配上臧一锋、潘喜明这帮在中超都混成老油条的本土球员,整个队伍的脊梁骨“嘎”一下就立起来了。

进攻火力全中甲第一,防守只比延边差一点点。

这成绩单,就是李金羽甩在所有当年看扁他的人脸上的,一份热辣滚烫的答辩状。

他证明了,自己不仅会弯弓射大雕,还会排兵布阵,调教三军。

当然,你要说这全是李金羽一个人的功劳,那格局就小了。

这盘棋的背后,还有个更高段位的玩家——宋凯。

现在他是足协“掌门人”,可时光倒流,在辽足解散的至暗时刻,他正是辽宁体育的大管家。

在所有人都觉得辽宁足球这棵大树彻底枯死的时候,是他,力主让“辽宁铁人”这棵小树苗,接过了辽足的大旗。

这操作在当时,不少人都嗤之以鼻,觉得不过是换个马甲,自欺欺人。

可现在回头看呢?

这手操作,简直是神来之笔。

它保留了辽宁足球最珍贵的香火。

足球文化,断了传承,就什么都不是了。

宋凯当年种下的这颗种子,恰好在他主政中国足球的这个节骨眼上,开花结果。

你说这是巧合?

反正我是不信。

这更像是一个精心布局的“阳谋”,他用家乡球队的浴火重生,给自己,也给风雨飘摇的中国足球,立了一个最硬的样板。

足球这东西,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

辽宁足球,曾经的“十冠王”,亚洲之巅都站过,也曾沦落到解散的境地。

所以这次冲超,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励志电影。

它没有靠钞能力,没有一掷千金,靠的就是一群被主流联赛“嫌弃”的老将,一个走投无路的教练,和一个不想死的信念。

这故事,比那些烧钱烧出来的辉煌,带劲多了。

当然了,高兴归高兴,但丑话也得说前头。

中超那地方,可不是什么善堂,那是真正的“怪物房”。

强度、节奏、技术含量,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姆本扎这杆枪,到了中超后卫面前,还能不能当“加特林”使?

李金羽这套在中甲大杀四方的战术,会不会被中超的老狐狸们研究个底儿掉?

这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但,谁在乎呢?

先让他们狂欢吧。

至少,明年的中超赛场,我们又能听到那句久违了的“辽足,回来了!”

这就足够了。

至于未来?

未来是明早睡醒才需要考虑的事。

今天,沈阳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