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聊的,是中泰两国最近在军事领域搞出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动作——“鹰击-2025”联合训练。
这事不是例行公事,也不是象征性握手,而是实打实把空地作战体系拉到一起练,把战略互信推到了新高度。
中国国防部明确宣布,2025年9月中下旬,中泰空军将在泰国境内举行代号“鹰击-2025”的联合训练。
这已是连续第二年举行“鹰击”系列联训,但今年的质变远超预期:解放军首次派出地面防空部队参训。
这意味着联训内容从单一空中对抗,正式迈向空地一体化联合作战演练。
在东南亚地区,这种深度整合的联训模式极为罕见。
多数国家间的军事合作仍停留在舰艇互访、海上搜救或基础编队飞行层面,而中泰此次直接聚焦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体系化作战能力检验,已逼近实战标准。
参训装备虽未官方披露,但基于“鹰击-2024”的配置,歼-10C、歼-10S和运-20A极可能再次亮相。
歼-10C近年在国际防务圈声名鹊起,其在印巴空战中的间接表现——通过巴基斯坦空军操作的JF-17及后续引进的歼-10CE——让外界对其雷达性能、电子战能力和多用途挂载能力有了直观认知。
泰国空军装备的“鹰狮”战斗机虽属西方先进机型,但在数据链兼容性、战场态势感知和武器系统整合上,与中国战机存在代际差异。
联训的核心并非比拼单机性能,而是测试异型机在战术层面的协同能力:一方实施电子压制,另一方执行突防打击;一方提供中继通信,另一方引导精确制导武器。
这种跨体系作战,才是现代空战的真正门槛。
地面防空部队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联训的维度。
过去空中对抗只需考虑空域协调,现在必须同步整合地面雷达网、指挥控制系统与防空火力单元。
当地面预警雷达捕捉到低空突防目标,如何在秒级时间内将目标信息通过异构数据链传递至空中编队?
空中战机又如何实时引导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实施拦截?
这些环节对通信协议、指挥流程和战术默契的要求极高。
中泰双方必须解决中文界面与北约标准之间的互操作难题,这绝非简单翻译就能解决,而是涉及底层架构的深度磨合。
这场联训的政治背景同样关键。
泰国新任总理阿努廷,祖籍广东,公开强调自身华裔身份,甚至直言“我是100%的中国人后代”。
他在2023年担任副总理期间,曾亲自赴机场迎接首批中国游客,推动旅游复苏。
如今执掌总理府,他在首次施政演说中多次提及中国,明确将对华关系置于外交优先议程。
“鹰击-2025”几乎是他上任后首个落地的实质性举措,速度之快,意图之明,不容忽视。
阿努廷的选择并非仅出于情感认同。
泰国当前面临多重安全压力:柬泰边境摩擦持续存在,缅北局势动荡导致跨境犯罪、电信诈骗团伙向泰北渗透,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
与此同时,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感正在收缩。
特朗普政府虽重提“印太战略”,但资源更多投向高端对抗,对泰国这类中等国家的实际支持有限。
中国则提供了一种“全链条”合作模式:从装备供应、技术培训到战术协同,几乎覆盖国防现代化的全部环节。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附加政治条件,付款方式灵活,甚至接受农产品或服务抵偿,这对泰国财政压力构成实质性缓解。
阿努廷的政治处境也迫使他必须快速拿出政绩。
其所属自豪泰党在国会席位有限,执政基础薄弱。
通过对华军事合作,他既能展示国家主权独立性(摆脱对美单边依赖),又能凝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还能吸引中国投资提振经济——一石三鸟。
这场联训因此不仅是军事交流,更是新总理向国内展示执政能力的政治舞台。
中泰军事合作的深化,本质上是双向需求驱动。
泰国国防现代化长期受制于预算与技术瓶颈。
“鹰狮”战机数量有限,防空系统老化,面对现代无人机群与巡航导弹威胁,现有体系捉襟见肘。
中国红旗系列防空导弹、相控阵雷达、电子侦察设备恰好填补这一空白。
红旗-9虽非全球顶尖,但在中东与东南亚的实战测试中表现可靠,维护成本远低于“爱国者”系统。
泰国若引进,可迅速构建多层防空网。
这种合作还折射出中国外交策略的深层转变。
过去十余年,中国在东南亚侧重基建与贸易,军事合作相对克制。
但随着“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中国开始主动提供安全公共产品——联合反恐、海上搜救、灾害救援。
“鹰击”系列联训正是该倡议的实践载体。
它不构建排他性同盟,而是通过能力建设增强伙伴国自主安全水平。
这种“低姿态、高实效”模式,比西方附加意识形态条件的合作更易被东南亚国家接受。
联训的地区意义远超双边范畴。
东南亚近年非传统安全威胁急剧上升:恐怖主义回流、跨国电诈产业化、毒品走私网络化。
中泰在“鹰击-2024”中已尝试混编反恐作战——中方特种部队与泰方警察联合清剿模拟据点,共享情报、协同突入。
若此类模式常态化,将极大提升跨境应急响应能力。
泰国作为东盟核心成员,其与中国的安全合作可为整个区域提供范本。
尤其在南海问题、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等议题上,军事互信能为政治对话铺平道路。
时间点同样耐人寻味。
9月中下旬恰逢东盟系列会议前夕。
泰国若担任轮值主席国,此时高调推进对华军事合作,实则向东盟传递明确信号:与大国合作不必“选边站”,“多边共赢”才是出路。
这完全契合东盟倡导的“中心性”原则——拒绝被大国博弈裹挟,自主构建区域安全架构。
美国当然会不满,但现实已非冷战格局。
泰国与美国保有传统同盟关系,年度“金色眼镜蛇”军演仍在继续,但那更多是象征性姿态。
真要提升实战能力,泰国发现中国更“接地气”。
特朗普政府当前重心在美墨边境、中东乱局及对华关税战,对东南亚军事投入持续收缩。
泰国“多找朋友”是生存必需,而非战略摇摆。
挑战依然存在。
中泰军队指挥体系差异显著:解放军强调集中指挥、层级分明;泰军受西方影响,更重前线军官临机决断。
这种文化鸿沟无法靠几次联训弥合,需长期磨合。
泰国国内亲美势力对深化对华军事合作持保留态度,阿努廷政府能否顶住压力仍是未知数。
但趋势已不可逆。
未来联训极可能扩展至海军、陆军乃至网络空间。
有迹象显示,泰国正评估引进中国无人机与电子侦察设备用于边境监控。
若成行,将是又一次技术跃升。
运-20A的参训同样意味深长。
这不仅是运输机,更是中国战略投送能力的象征。
去年它飞抵泰国展示远程兵力投送,今年再派,或演练“48小时快速反应”——一旦区域危机爆发,能否将整建制防空营投送至泰国?
这种能力既是保障,也是威慑。
这场联训的本质,是两国用合作替代猜忌,用训练替代对抗。
它没有硝烟,却比硝烟更深刻;不声张,却比宣言更有力。
在全球安全格局动荡之际,中泰选择共同搭建合作框架,用自己的方式维护和平。
普通人或许觉得军事合作遥远,但其影响切切实实:联合打击电诈,能阻止更多家庭倾家荡产;协同反恐,可避免商场爆炸悲剧;湄公河合作加强,下游农民便无需担忧干旱。
安全从非抽象概念,它藏在每次航班起降、每趟跨境旅行、每份海外订单背后。
“鹰击-2025”或许只是起点。
从“鹰击-2024”到“鹰击-2025”,变化的不只是年份,更是合作深度。
明年是否会有海军加入?是否邀请东盟国家观摩?无人能断言。
但只要双方坚持务实推进,这条路只会越走越宽。
联训地点虽未公布,但呵叻府或乌隆府空军基地可能性最大。
两地毗邻老挝、柬埔寨,战略位置关键,便于模拟边境应急响应。
若在此演练跨境反恐,针对性不言而喻——缅北电诈园区距泰北仅数十公里。
中泰在打击电诈上早有执法合作,去年泰国已向中方移交多批嫌疑人。
但执法合作需政治互信支撑。
军事联训建立的信任,恰为警察、海关、移民局协作提供坚实基础。
军队能一起训练,其他部门合作自然更顺畅。
这种“军事搭台、多领域唱戏”模式国际通行。
美日韩联合军演背后连着经济、科技、情报深度捆绑。
中泰路径更低调,更重实效。
中国对东南亚布局日益讲究“精准滴灌”:对印尼推海洋合作,对越南促边境贸易,对泰国则从军事与旅游切入。
差异化策略远胜“一刀切”。
泰国聪明地抓住机会,在中美间找平衡。
保持对美传统关系,深化对华务实合作。
“两头下注”看似摇摆,实为小国生存智慧——不选边,只搭桥。
“鹰击-2025”正是这座桥上的第一块钢板。
它不起眼,但没有它,后续之路难行。
现代军事合作本质是预防冲突的工具。
邻居一起练消防、搞应急演练,真着火才知如何配合。
中泰联训正是“练消防”——练应对恐怖袭击、自然灾害、边境危机的协同能力。
提前公布联训计划,本身就是透明化举措,可减少战略误判。
有人质疑中国借军事合作扩大影响力。
影响力本就是双向的。
泰国借中国提升国防,中国借合作增进互信,各取所需。
这远胜某些国家动辄制裁威胁。
国际关系非零和游戏。
中泰走近,不意味泰国疏远美国;中国加强与东盟合作,亦非排挤他国。
安全、经济、环境问题早已跨国界,单打独斗注定失败。
合作不是选择,是必须。
别小看“鹰击-2025”。
它可能不上热搜,却正悄悄重塑东南亚安全生态。
普通人能做的,是少些偏见,多些理解——和平从非理所当然,它由无数“小动作”积累而成。
泰国旅游局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游客数量已达疫情前八成。
阿努廷称将争取明年全面恢复。
军事合作与旅游复苏看似无关,实为一体两面:安全有保障,游客才敢来;游客增多,经济好转,政府才有底气推更多合作。
这种良性循环最为珍贵。
未来某天,当你在泰国街头吃芒果糯米饭,抬头看见战机掠过,或许会意识到:和平由无数看不见的努力堆砌而成。
“鹰击-2025”不过是其中一块砖。
但正是这些砖,垒起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安稳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