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隐藏了70年的秘密:一支顶尖的精锐部队,被志愿军打得颜面扫地,引发了一场轰动的大丑闻。
老秃山,大家也叫它上浦防东山。这座山,在一张比例尺为1:50000的地图上根本找不到,但它在朝鲜战争中可是出了大名,简直是出了名的几座山之一,排在前五都没有问题。志愿军、美军和韩军都这么认为。在这小小的地盘上,志愿军和美军斗智斗勇,你来我往地打了差不多一年,最后志愿军还是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
老秃山最初是中美军队之间的缓冲地带。1952年6月6日,美军第45师的180团A连悄悄占领了这座山。随后,我方志愿军的39军115师343团与美军第45师的179团和180团,在老秃山上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共进行了三次进攻,但每次都没能成功(我们称这三次进攻为三打老秃山,而美军则称之为第一次老秃山战役)。最终,老秃山还是被美军控制住了。
老秃山的第四次争夺战,美军称其为第二次老秃山战役。这次战斗的真实情况,与志愿军、美军和韩军的记录完全不同。
经过三次失败后,39军和115师都认为343团需要休息一下了。理由很简单,连续三次都没打好仗,不如换一个队伍试试。既然他们不行,就让别人上场。115师的政委沈铁兵对343团的团长耍清川和政委王国英说:“你们已经在阵地上守了七个月了,这次先撤下来,好好休息一下。”话说得客气,但115师早有打算,准备让345团接手。
王老虎一听,心里就有点明白了。这能忍吗?他和王铁锤二话不说,直接去找了新上任的115师副师长王扶之。这位老团长四月份才刚刚上任。他们请王扶之帮忙说句话,接着又去找沈铁兵,拍着胸脯保证:“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如果还是攻不下来,撤我的职务,甚至要了我的命,都没问题!”
下了死命令后,耍清川豁出去了。不过,不是他的部队去冒险,而是他这个团长自己要拼命。他决定亲自去侦查,悄悄潜入美军后方的346.6高地,仔细观察老秃山那边的美军情况。346.6高地,就是之前李延年拼尽全力才攻下来的地方(想了解详情可以看看:李延年那场仗,为啥中央军委那么看重,还给了这么高的荣誉?另外,李延年咋能和袁隆平、钟南山他们齐名,也拿到共和国勋章呢?)。战斗接近尾声时,老秃山已经被志愿军占领,时不时就会有枪炮朝346.6高地打过来,那里的美军被吓得不轻。那时候,美军是第7师,志愿军也是第7师在对抗。美军在346.6高地只放了两个连守着,即便这样,美军也不愿意多待。那个特别能打的希腊营,守了一个月撤下来的时候,轻松得不得了,简直是兴高采烈。希腊营把346.6高地叫做“要命之地”,美军第7师第31团E连连长霍尔多夫上尉说:“(346.6高地)就是一个破破烂烂、被烤得焦黄、让人直哆嗦的地方,到处都是‘死’字。”
李延年那次战斗后,志愿军就没再去碰346.6高地。但奇怪的是,美军为啥对这事儿记得那么牢呢?关键原因就在于老秃山这地方,战略位置太重要了。一旦被志愿军拿下,346.6高地上的美军就得天天挨炮轰,那滋味可不好受。
耍清川准备去346.6高地执行秘密侦查任务,只带了两个人,一个是1营的营长姜玉清,另一个是侦察参谋孙振冀。出发前,他把个人物品都交给了政委王国英,并说:“如果我回不来,你应该明白怎么回事。”接着,三人换上了士兵的服装,每个人都携带了两枚手榴弹,一枚用于战斗,另一枚则准备在危急时刻与敌人同归于尽;而孙振冀还额外带了一把卡宾枪。
吴信泉是39军的领导,他没有阻止耍清川去暗中侦察,因为他觉得这对干部来说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不过,他也不能完全不管耍清川。于是,他立刻命令115师调动四个炮兵连,全力保障耍清川他们三人的安全。
团长亲自带队,悄悄潜入敌方阵地,这体现了志愿军39军一贯的英勇作风。这样一来,343团就摸清了老秃山上的美军阵地所有情况。
清川这次运气不错,正好碰上了好机会。美军第23团在16号要换岗,他抓住了这个时机,把进攻时间定在了17号的凌晨4点,准备给新来的美军第23团一个突然袭击,让他们毫无防备。
美军第23团可不只是个普通的队伍,他们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堪称一流,绝对是美军里最厉害、最能打的团。
第二次战斗开始不久,志愿军40军的120师359团突然袭击了鱼龙浦。美军第2师后面的第23团完全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志愿军还堵住了美军第2师的退路。第二天,美军的团长弗里曼上校带着人冲开了路,359团因此损失了不少战士。美军第2师大败而逃时,第23团走在最后。弗里曼上校眼疾手快,带着部队从安州公路跑了,所以第23团的损失不大。到了第四次战斗开始时,双联隧道附近,美军第23团反击了42军的埋伏。虽然战斗不算大,但对总是打败仗、士气低落的美军来说,这是一次大鼓舞。双联隧道的战斗成为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再往后说砥平里战斗,大家就更清楚了。美军第23团顶住了志愿军8个团的围攻,这件事被称为“砥平里失利”。
在第四次战役中,美军第23团主要与东线的人民军交战。1951年4月初,美军第23团的“摇摆行动”被自家军队当成经典打法,还被编进了战例集里。因此,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人民军没有与美军第2师硬碰硬,而是转向攻击美军第7师的32团。到了战役的第二阶段,美军第23团被志愿军的12军34师和35师围困在寒溪和自隐里。不过他们拼死突围,又冲了出来。后来在1951年夏天的美军大攻势中,美军第23团在血岭和伤心岭又打了一仗。
这支美军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可是个顶呱呱的强队,战斗力特别厉害,可以说是他们的王牌部队。
耍清川虽然冒险探查了美军老秃山阵地的布局,但有一件事他始终没弄清楚,就是美军第23团和第179团换岗的事。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突破口,但实际上可能没那么简单。
这几本书里提到,老秃山那边有美国军队的第23团F连,还可能是加强连。《115师战斗故事精选》这本书里说,那个连队在6月26日上了战场(后来发现其实是美军第45师第180团的F连,之前弄错了)。
这件事说起来有点复杂,我就按照那时候打仗的情形,给大家讲讲大概。
343团的指挥官耍清川,在完成隐蔽侦查后,心里有了主意。他计划调动1连和9连的士兵,集中兵力,从各个方向包围敌人。特别是东北方向,需要特别留意。接着,他们准备多路同时进攻,力求一举歼灭那里的敌人。
一队主要从东北方向进攻;三队作为右边的队伍,直接冲向最高的山峰;一队在左边,突破防线后,会先解决山坡另一边的敌人,然后再向主峰推进;二队作为后备力量,等待命令。九队从正面帮助攻击;他们的一队从西北方向冲向主峰,三队则从正西方向进攻,这两个队和九队的一队配合,就像一把钳子一样夹击敌人;九队的二队是第二梯队,他们会加入战斗,帮助主峰附近。
警卫连从南边冲锋,冲过前线后立刻守住,挡住从东南方向来的敌人援兵。同时,他们还派了一个班去支援9连的3排。
两个小队朝东南方向前进,阻挡来自346.6高地和富兴里的敌军增援;与此同时,115师的侦察小队则前往东北方向,阻击从346.6高地和石岘洞来的敌人。
这里有36门山炮、野炮和榴弹炮,还有8门坦克炮和自行火炮,以及18门迫击炮,共同构成了炮兵队伍,为步兵作战提供强大火力。同时,7连和8连的阵地上也部署了18挺轻重机枪和2挺高射机枪,专门用于支援步兵前进。
从7月14日到16日,115师和343团的炮兵部队对老秃山的美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到了17日凌晨4点,1连和9连悄悄进入了藏身的山洞。恰好,美军第23团的F连2排在这个时候爬上了老秃山,接替了原本由第179团I连守卫的阵地。17日白天,F连又增派了两个班上去。晚上9点05分,志愿军的炮兵突然发起了猛烈的炮击。16分钟后,炮兵火力转移,1连和9连趁机发起了冲锋。实际上,当343团发动攻击时,老秃山上只有美军的一个排加上两个班。而且,志愿军一开火,正往老秃山赶路的美军F连1排就被志愿军2连1排拦截了。
美军的人手真的就这么点吗?其实不然。当志愿军343团发起攻击时,美军第23团的作战参谋立刻命令F连剩下的兵力全部上前线。但此时,美军第23团和第179团的换岗工作还没完成。第179团团长桑德林中校见状,迅速让自己的1营去接替美军第23团E连的岗位。接着,美军第23团的E连转身前往支援老秃山。
美军虽然迅速增援,但还是来得不及。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时候老秃山上只剩下了美军第23团的F连,就一个排加两个班,而志愿军的人数却多得太多了。志愿军一开始火力也比美军猛。打了三十多分钟的恶战后,1连和9连终于拿下了老秃山。按照之前的计划,9连留在那里防守,其他的队伍就撤回了。
在过去的阵地战中,志愿军想要攻占哪个山头就能拿下哪个山头。但是,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抵挡敌人的反击。志愿军的策略是,在进攻后留下一小部分兵力。如果出动的是一个营或两个连,就留下一个连;如果是连级进攻,就留下一个排或者是加强排。这些留守的战士将面临一场异常艰苦的防御战,迎接巨大的挑战。
老秃山的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当9连负责守住阵地时,美军第23团的E连和F连的残余兵力已经蓄势待发,冲了过来。之前,343团刚拿下老秃山,看起来战斗才刚开始,但实际上情况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到了18号凌晨零点零五分,美军第23团的团长梅根斯上校下令,所有支援火力全部开火,猛烈轰炸老秃山。在这场战斗中,美军第37野战炮兵营一共发射了47498发炮弹,创造了朝鲜战争中的单场纪录;重迫击炮连也发射了8000发炮弹。据《115师师史》记载,18号天刚亮的时候,一个营的美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猛烈的反击。
解放军这边大约有两连的人,但他们说是一个营,其实也说得过去。在18号那天,从午夜到天亮,战斗非常激烈。美军一会儿说占领了山顶,一会儿又说被解放军赶了下来。就在这个时候,第三个美军连队出现了,是美军第23团的K连。真是奇怪,第23团和我们179团的防务交接还没结束,他们那边的预备队3营怎么就有人冲上来了?这也太快了吧。
话说当年,耍清川在346.6高地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美军第23团3营的营长正躲在山顶偷偷观察地形。他一边盯着山下的情况,一边在心里琢磨怎么制定反击计划来增援。美军那边估计,如果志愿军要攻打老秃山,最多能出动1750名士兵,还有7个炮兵连、2个反坦克炮兵连,再加上坦克和火箭炮的支援。志愿军的战斗力,在中国军队里可是数一数二的。这么一想,第179团原本打算只派一个加强排去反击,这根本不行。反击的时候,得把坦克派上去,还得带上大量的步兵,连进攻路线和重点位置都得仔细规划好。
18号凌晨4点,美军E连和F连再次报告说被中国人打退了。这时,K连出发了,还带了第45师第245坦克营的坦克和装甲车。美军第23团的梅根斯上校和第179团的桑德林中校也跟着去了前线。
随着新部队的加入,美军再次推进了一段距离,占领了靠近东北方向的9连阵地。步兵们也开始沿着战壕前进。看到这种情况,清川连忙命令7连支援,7连首先派出了7班进行反击,结果竟然成功了,随后7班就与9连并肩作战。美军的K连表示无法继续前进,因为中国军队的迫击炮火力太强,想撤退,但被2营营长阻止了。
随后,K连与E连、F连一起再次发起进攻,而志愿军则将9连换下,换上了7连,又一次击退了美军的攻势。
在老秃山那地方,战斗正打得激烈。美军还在忙着调兵遣将。18号早上,美军第23团的1营开始接手第179团的防守位置。但没过多久,第2师的师长弗莱伊少将直接下令,让B连先别上去。因为前线局势不妙,第1军的军长肯德尔少将直接和第45师的师长鲁弗勒少将沟通,决定第23团的1营暂时不要接手,第179团还得继续坚守阵地。
在11点半左右,正当K连的两个排被志愿军逼下山的时候,美军第23团的梅根斯上校赶紧告诉1营的营长,要组建一个特遣队。这个特遣队包括A连、B连、I连、L连、M连,还有坦克连的三个排。梅根斯上校自己会亲自带队,营长来指挥,团里管人事的领导也来帮忙。到了下午4点,这个特遣队得和E连、F连、K连一起继续往前冲。
所以,我得说,这事儿真挺复杂的,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就为了一个小小的连级前哨,刚丢没多久,美军居然差点把整个第23团都拉上来了,这也太夸张了吧。他们美国人不至于这么豁得出去吧?
这次7连遇到的美军足足有7个步兵连,其中M连专门负责火器。说实话,如果面对的是美军中最强大的部队,再加上对方兵力如此雄厚,7连要想顶住压力确实很困难。
战场上的情况总是充满了意外的转折。说起第四次老秃山的攻防战,简直就像是一部充满惊喜的喜剧电影,比好莱坞的电影还要精彩刺激。
18号下午4点,美军第23团的B连在M连和坦克连3排的帮助下,率先朝正东方向发起冲锋。随后,I连从东北方向加入战斗。A连则从南边进攻,得到了坦克连1排的支持。美军又接连派出了3个连队,使得战场上的美军参战连队从6个增加到了7个,L连也紧随其后加入了战斗。
B连可真够倒霉的,刚出发就被志愿军的炮弹炸了。这场战斗打得怎么样?志愿军那边没说,美军那边也没详细讲。不过美军提了一句,说穿过炮火区域足足花了一个小时。之后,团长梅根斯上校赶紧派首席作战参谋去前线,想把B连那些跑散的士兵重新集合起来,继续战斗。可是作战参谋回来后说,B连的人太难找了,不过他看到L连已经快冲到山坡上了。
接着,L连也遭到了炮击。这时候,美军作战参谋终于看见了B连的士兵,大约还有二十多人,正待在山腰靠下的位置。L连则在半山腰。I连传来消息,说他们还在执行任务,想给B连和L连减轻点压力。
很快,天黑了,L连的人报告说他们已经占领了老秃山。梅根斯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开心,不过她的快乐没持续多久,因为接下来会发生一些意外的事情。
19号一大早,美军第23团1营的营长急忙向团长梅根斯上校报告,情况与下属报告的完全不同。B连现在一个人影都没有;I连躲在山脚下;L连在半山腰,根本不在山顶。后来查明,原来B连大部分人在18号晚上11点就跟着E连、F连和K连撤退了(E、F、K连是接到命令晚上11点撤退的),撤到最后B连只剩下20多人了(19号凌晨2点,B连连长又带着45人上山,结果又跑了)。和B连一起撤退的,还有那个坦克连的3排,他们还撺掇着来支援的第245坦克营的坦克一起撤了。
那时,美军感到情况十分复杂,认为中国军队非常强大,这场战斗恐怕不容易对付,必须迅速调整战术。因此,他们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不过,《115师师史》和《战例选编》中,对于18号下午4点之后的战斗情况,竟然完全没有提及。这也不奇怪,毕竟那时候没有战斗,也没有什么压力,自然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总不能编造内容吧。然而,美军的战争日记却详细记录了从下午4点到晚上11点这段时间,他们的7个步兵连一直包围着志愿军343团的7连。
这个景象让人感到非常惊讶,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美军紧急商量后,决定调第38团3营来,给第23团当后援。原本挨打的1营和K连,原本要跟第179团换位置,但K连的换岗指令很快就被取消了。另外,他们还让I连和L连在下午3点半再次发起攻击。可怪事还在后头,过了俩小时,这俩连一半的人自己就偷偷从山上跑回来了,而且美军军官谁都不承认下过撤退的指令。
根据《115师的历史记录》,19号那天美军的炮火非常猛烈。到了黄昏时分,美军派出一个加强排进行冲锋,但很快就被我们击退了。美军声称出动了两个连的兵力,但实际上只有大约一个连的人到达了战场,而我们这边只看到了一个加强排的敌人。这表明另一半美军要么撤退了,要么藏了起来,没有参与战斗。另外,当天第37野战炮兵营发射了8971发炮弹,而前一天他们已经发射了6416发。
那天,看到第23团战斗得很艰难,师长弗莱伊少将心里也不安。他决定增援第23团,于是调派了师里的第2战斗工兵营和第2侦察连过去。团长梅根斯上校觉得人手不足,就把K连也召回继续战斗。他还把团指挥所和前线指挥所合并,亲自上前线指挥。
20号那天,战斗还没开始,却闹了个笑话。一大早,美军第2师的副师长派了一辆坦克去老秃山那边看看情况。可是没想到,这坦克刚出门没多久,就被负责人事的参谋给叫了回来。他解释说,坦克太显眼,容易成为目标,引来大量炮弹,影响了其他部队,让他赶紧回去。结果,这坦克在撤离的路上真的翻了车。
下午的时候,美国的那个加强小队,也就是3营,又尝试往前推进,但一点进展也没有。团长梅根斯上校是个倔强的人,说什么也不肯撤退,非要趁着夜色继续进攻。他还命令K连在晚上8点半准时行动。打到晚上10点,K连好不容易快接近老秃山山顶了,结果却被志愿军的猛烈火力挡住了。连长当场阵亡,整个连队只剩下24个人。自从18号那次之后,K连又吃了一个大败仗。
梅根斯上校团长现在急了,他大声叫团里的主要作战参谋,让他马上上山,把K连和I连剩下的士兵集合起来,继续战斗。到了21号凌晨3点半,梅根斯上校把最后的G连也派了上去,这是他派出的第八个步兵连。
中午时分,G连的一个排才缓缓抵达老秃山。他们本应在一个多小时前就到达并做好战斗准备。当天21号,除了之前已经参战的一排,重迫击炮连的其他排也都到了,总共发射了700发炮弹。随后,美军再次发动进攻,I连在左边,G连的这个新到的排居中,L连在右边。到了晚上20点30分,G连的其他成员也赶到了,他们接到命令立即上山,支援已经在战斗的一排。然而,G连的人找不到自己那一排的位置(真想去看看老秃山的地势,美军这是在玩捉迷藏吗,到底都藏哪儿了)。到了22号凌晨3点30分,G连报告说他们已经完成了任务,占领了老秃山。梅根斯上校立刻命令部队开始挖掘防御工事,韩国劳工队在后方忙着搬运物资。不过,山上的美军说中国军队的炮火太猛烈了,根本无法进行挖掘。天快亮时,美军又说被中国军队反击了,K连剩下的一个排接到命令赶紧去支援。然而,K连到达后发现,实际情况和G连描述的完全不同,G连在阵地上的人数少得可怜。
第23团的一个负责打仗的参谋,拿着K连的无线电,喊着要沙袋、子弹和水,赶紧送上来。随后,他下山去找那些应该在山上的人和马,心想这些人可能又偷偷下山躲懒了。但这次他想错了,山脚下他几乎翻了个遍,连个人影都没见到。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美军士兵会隐身术,直接消失了?参谋想了想,既然找不到人,就先去前面的补给站看看(19号刚建的,当天就被志愿军的炮弹炸毁了,两辆吉普车也被炸坏了)。到了那儿,他得催催那些韩国劳工,赶紧把弹药设备搬到山上。
他走到前面的补给点,意外地撞见了G连的70个士兵,还有另外15个其他连的兄弟。这些士兵有的在这里抽烟,有的在吃干粮,有的举着酒杯,甚至还有人在大声唱歌和讲笑话,场面非常悠闲自在。这让他非常生气,作战参谋立即让他们赶紧回山上去,但他们一个都没有理会。这简直是战场上的叛逆行为,情况非常严重。而且,美军第23团负责后勤的负责人还告诉他,韩国劳工队根本靠不住,他们一上路就会丢掉东西直接逃跑,弹药和装备根本运不上去。
作战助手赶紧拿起电话,给美军第23团的团长梅根斯上校报告了情况。梅根斯上校一听,气得直跺脚,他吼道:“把那些不服从命令的都干掉,能杀多少是多少,直到有人愿意上山跟中国人拼命为止。”这简直就是朝鲜战场上美军团长下过的最疯狂的命令。作战助手一听,觉得这个任务太难了,决定试着和士兵们谈谈,试图打动他们的心。他把那85个闹事的美军士兵分成几个小组,军官和士官轮流去跟他们谈心。老实说,我对这85个士兵非常佩服。无论作战助手怎么劝说,怎么威胁,他们都不为所动。作战助手急了:“团长已经下令了,不上山的全都要死!”但那85个士兵仿佛事先商量好了,一个都不买账。这就叫“有钱有势诱惑不了,穷困低贱改变不了,武力威胁吓不倒”。这85个美军士兵,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战参谋再次鼓起勇气向团长梅根斯上校报告情况。梅根斯上校不假思索地命令道:“全部干掉,不留活口。”
战斗计划的人心里有点不忍,这时,美国宪兵恰好赶到。依照计划人员的指挥,他们很快把那85个士兵全都控制住了。
当美国军队开始抓捕行动时,志愿军343团的7连首次遭遇了激烈的战斗,这才是美军用三四个连发起进攻应有的规模。然而,战斗最激烈的还是K连剩下的一个排。他们直接冲进了7连4班的阵地,那时阵地上只剩下副班长倪详明和战士周元德。他们留下来是为了掩护转移到坑道里的伤员。两人一同拉响了手榴弹,与美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倪详明被授予特等功,并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周元德也被记了一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