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乡:干群齐心 全力开展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

"轰隆"一声巨响,杨世锐家后墙的山体突然塌了,泥浆裹着石块直接把厨房砸出个大窟窿。老杨腿一软差点坐地上,两小时前村支书党涛还扯着嗓子在门口喊:"老杨!这两天雨大得邪乎,后山怕是要滑,你夜里警醒点!"这预警真成了救命符,厨房塌的时候一家子都在堂屋吃饭。

叶大乡这几天可遭了罪,暴雨下得跟瓢泼似的。十来个村的道路全断了,电线杆子倒了三十多根,水管爆得跟放鞭炮似的。龙潭村那些香菇大棚更惨,三万八千多棒菌子泡了汤,那可都是乡亲们的钱袋子。村支书党涛带着抢险队赶到老杨家时,挖机还没停稳他就跳下来:"人没事吧?灶台塌了咱再砌,人要是伤着可没法跟嫂子交代!"

老杨蹲在废墟边上直搓手:"党书记,你说这老天爷是不是跟咱过不去?刚贷的款修的新灶台......"

"修!必须修!"党涛一脚踩进泥水里,"镇里救灾款明天就到,咱先把后坡加固了,这回用钢筋水泥,看它还怎么滑!"旁边几个后生已经抡起铁锨开始清淤,泥点子溅到脸上都顾不上擦。

龙潭村的香菇大棚里,村支书谭艳波正带着二十多号人捞菌棒。这些棒子可金贵着呢,泡久了就长不出菇了。村民王婶裤腿卷到大腿根,站在齐膝深的水里往筐里装菌棒:"俺家那口子说别要了,我说放屁!这一棒棒可都是钱,娃的学费、婆婆的药费可都指着它呢!"谭艳波嗓子都喊哑了:"二叔您慢点,腰不好别逞强!""没事!"六十多的老支书把菌棒码得整整齐齐,"当年修水库比这苦多了,现在有挖机有抽水机,算个球!"

电力抢修队的老李在电线杆上挂了六个小时,雨衣里都能养鱼了。底下小年轻喊他下来吃饭,他摆摆手:"等把这趟线接完,东头刘奶奶家冰箱里的肉该化了。"天黑透的时候,村里突然亮起第一盏灯,八十多的张大爷拄着拐棍出来看,笑得露出三颗牙:"亮堂!比俺结婚时的煤油灯亮堂多了!"

乡政府院里堆满了救灾物资,民政所的小赵登记到手软:"杨各庄领二十箱方便面,龙潭村要三十床棉被......"突然手机响了,她扯着嗓子喊:"啥?河道又涨了?我这就叫挖掘机过去!"旁边啃包子的乡长差点噎着:"慢点说慢点说,天塌不下来,咱们党员干部都在呢。"

雨停的第三天,老杨家的新厨房已经砌了一半。他蹲在加固好的山坡下抽烟,党涛拎着两瓶啤酒过来:"咋样,这回踏实了吧?""踏实!"老杨咧嘴一笑,"就是这新灶台得砌结实点,俺婆娘说再塌了就让我睡厨房!"

叶大乡的集市重新开张那天,卖豆腐的老王特意给抢险队送了五斤豆腐:"不要钱!你们抢修那会儿,我可见天看着电线杆上挂着的'蜘蛛人'。"卫生院的李医生挨个给清淤的村民发藿香正气水:"别嫌难喝,中暑了更难受!"

龙潭村的香菇大棚里,新换的菌棒已经冒出了小白点。谭艳波蹲在地头跟技术员唠嗑:"专家说这批菌种更抗涝,要真这么神,明年咱再多包二十亩!"远处传来挖机的轰鸣声,那是工人们在加固河堤。几个放学的孩子趴在桥上看热闹,书包扔了一地。

邮递员老周骑着摩托在刚修好的村道上跑,车后座绑着两个大编织袋:"杨各庄的录取通知书到啦!老张家小子考上省城大学了!"村口小卖部门口的麻将桌又支起来了,王婶边摸牌边念叨:"昨儿看见老李家闺女从城里带回个会说话的机器人,改天咱也去开开眼......"

夕阳西下的时候,乡文化站的广播里放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几个老太太在广场上扭秧歌,动作不太整齐但笑得开心。水利站的小伙子们蹲在河边啃西瓜,讨论着新设计的分洪渠图纸。叶大乡的日子,就这么热热闹闹地继续过下去了。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