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夜之间,固态电池板块在A股掀起涨停风暴,仿佛新能源赛道迎来又一次黄金时代。热钱涌动、预期高涨,但真相到底有多美好?谁才是真正能吃到蛋糕的人,这场盛宴的主角究竟是谁?
正文:
这两年,“十分钟充满电”“续航一千公里”的故事在资本市场里传得神乎其神。可每当市场情绪最火爆的时候,总有人会问一句:“这技术真能大规模落地吗?”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固态电池背后的冷现实——它距离普通人真正用上,还有几道难过的坎。
首先要说清楚,固态电池确实是未来的大方向,不管你信不信,各路巨头都在拼命砸钱搞研发。但别被表面的光鲜蒙蔽了双眼,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工厂,这条路远比想象中曲折。
三大核心难题,一个比一个棘手:
1. 技术路线各有短板
目前主流有三种路线: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硫化物性能最好,可惜生产环境堪比无菌手术室,一条产线投下来就是天价;氧化物虽然对空气没那么敏感,但材料太脆,“贴合”成了老大难;聚合物呢?低温下直接掉链子,在北方冬天连门票都拿不到。这些问题不是喊口号能解决的,每一步都是烧钱和时间的较量。
2. “固-固界面”卡脖子
以前液体电解液自己会渗透,现在全靠“硬碰硬”,离子传输效率一下降了一大截。行业现在流行干法工艺,可良品率普遍还不到70%,离工业级稳定生产差着不少火候。这就像做馒头一样,你发酵再好,只要出锅时塌陷,就卖不上价。
3. 半固态方案进退两难
半固态本来想做个折中——既提升安全性,又不至于成本飙升。但现实很骨感,性能提升有限(最多20%),成本却多花30%。更尴尬的是,传统液体锂电通过材料升级,也把安全性追了上来,让半固态显得不上不下。有点像夹心饼干,两边都不是滋味。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还有一个更大的坑,那就是产业节奏完全被高估了。不少企业去年还说“明年就量产”,今年纷纷改口2030年前后再谈商业落地。不止国内宁德时代、国外丰田等巨头,都选择延迟计划。这说明什么?技术长跑才刚开场,现在冲刺只怕容易摔跤。
但资本市场从不会等所有问题解决才下注,于是我们看到周五那波涨停潮,把很多相关概念股推到了风口浪尖。不过,如果仔细分析整个产业链,其实最稳妥赚钱的一批,并不是那些终端造车讲故事的,而是给他们提供设备和原材料的中上游企业,也就是俗称“卖铲人”。
举个例子,不管最终哪种技术胜出,高端设备厂商总归少不了订单。从干法压片机到等静压设备,这些公司只要抓住客户需求,无论最后谁赢,他们都有肉吃。同理,新型正负极材料、低成本全新电解质研发成功后,与龙头绑定深度合作的小公司,很可能迎来业绩井喷。而且据Wind数据显示,目前A股相关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速明显优于终端整车制造环节,中长期成长空间也更加确定。
信息增量方面,还可以关注两个延伸趋势。一是海外供应链布局加速,比如日韩部分龙头已经开始尝试跨国联合开发,有望带动国内配套企业出口增长;二是在政策层面,各地政府对动力及储能领域给予不同程度补贴,有利于缓解初期投入压力,加快产业成熟步伐。此外,根据最新沪深交易所公告,截至2024年6月28日,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已获得下一代动力系统核心专利授权,为行业发展添砖加瓦。(数据来源已更新)
投资建议来了:
1)资产配置应以分散为主,不宜重仓单一路线或概念标的,可考虑将资金分配至具备核心壁垒且现金流稳健的设备/原料供应商。
2)密切跟踪上下游动态,对具备国际合作背景或独家专利优势的小市值标的不妨适当关注。
3)利用ETF产品进行主题投资,可以降低单只股票波动风险,同时分享整个新能源结构调整红利。
认知误区也提醒大家一句:“所有资源类股票都会因新技术受益”其实并不成立。比如部分矿业公司即便拥有锂矿资源,如果不能切入高纯度提炼或者没有进入顶级供应链,同样无法享受红利。所以盲目追热点反而容易踩雷,要回归基本面,看清楚谁是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人!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炒作概念股真的稳赚吗?还是应该学聪明点,把目光放到那些躺着收租金、“旱涝保收”的幕后赢家身上?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