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晚上,鲍威尔出现在监管会议上,开场的欢迎辞没提货币政策,却挑动了所有人的神经,大家都在等他表态,毕竟这是议息会议前的“静默期”。
美联储的规矩其实很死板,开会前十天官员一般不露面更不讲话——鲍威尔这次偏偏打破沉默,表面上避开了敏感话题,实际上却暗藏玄机。
背景很复杂,特朗普最近对鲍威尔的“PUA”已经到了极致,甚至不惜动用法律手段,罕见地对美联储主席发起刑事诉讼,还把案子送到司法部调查,这在美联储的百年历史里简直是头一回。
美国的司法体系被说成政治工具,这话其实不算夸张,特朗普手下的动作已经很明显,鲍威尔明年就要卸任,任内没人敢动他,卸任后就很难说了。
市场在揣测,鲍威尔是不是要服软,毕竟他在美联储干了7年,影响力不小,只要他松口支持降息,风向可能立刻转变,尤其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刻。
外界一直猜,美联储背后是不是有“影子掌控者”,但真相其实没人说得清,这成了美国金融圈最大的谜团之一。
鲍威尔这次讲话赶上“静默期”,按理不能提经济数据、不能谈通胀、不能碰货币政策,每一句都得小心翼翼,他的每个字都被外界放大解读。
7月29日至30日,美联储就要开议息会议,时间卡得很紧,鲍威尔的任何蛛丝马迹都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大波动,这种关键节点,所有人都在找信号。
他没直接回应特朗普的压力,也没表态支持降息,表面上滴水不漏,但其实他话里有话,暗示意味非常强烈。
他举了资本框架的例子,说要“整体协同”,不能各自为战,这其实是在提醒——美联储的政策不能只看货币工具,还要和监管政策一起用力。
所谓资本框架,就是银行的资本要求、杠杆率和风险管理这些硬性指标,鲍威尔强调“有效协同”,其实在释放信号:美联储不会只靠加息或降息来稳市场,监管层面也会同步发力。
细品这番话,其实和7月2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X平台上的发言形成了呼应,贝森特罕见地要求美联储“全面审查”自身制度,还批评其把职责延伸到核心使命之外。
财政部长公开“敲打”美联储,这在过去非常罕见,传言说贝森特最近还劝过特朗普别解雇鲍威尔,双方的博弈已经摆到台面上。
鲍威尔讲到“让大银行自由竞争、支持经济增长”,这其实已经很明确,他在传递美联储关注增长的态度,隐含着对之前过于保守的自我反思。
从2025年年初到现在,美联储一直被批评过于强调风险管理,导致市场预期变得极度分裂,这次鲍威尔“改口”,说明局势真的紧张到极点。
金融市场的敏感神经被再次拨动,分析师们普遍觉得,鲍威尔这次确实有点顶不住压力,降息的预期正在升温——但这事轮不到他一个人说了算。
美联储有7名理事,议息会议上还有12个票委,背后站着3000多家银行股东,资本力量盘根错节,没有谁能单独拍板,特朗普要想“一锤定音”,也没那么容易。
尽管如此,鲍威尔的鸽派暗示已经点到为止,7月降息的希望其实依然渺茫,市场情绪却被推到了临界点,大家都在等下周的议息会议。
美国金融体系其实非常讲究程序和制衡,哪怕主席本人有倾向,也得走完整套流程,这层层博弈才是美联储体制的真正底色。
特朗普的强硬施压也好,财政部长的公开发言也罢,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争取影响力,背后其实是一场权力和利益的拉扯。
鲍威尔明年就要卸任,这个节点让一切都变得更加微妙,他的“求生欲”几乎写在脸上,既不能得罪在野势力,也不能丢掉制度底线。
整个金融圈都在讨论,议息会议之后局势会不会突变,鲍威尔会不会下台,降息信号到底会不会落地,这些问题没人敢下结论。
美国的政治和金融生态,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阶段,每个人都在等待下一个风暴口的到来。
这场围绕降息、权力、体制的较量,还远没有到终局,真正的赢家和输家,可能要等到鲍威尔卸任之后才能见分晓。
市场的波动、政策的微调、官员的表态,每一环都牵动全局,这种紧张感短时间内不会消散。
到7月30日议息会议落下帷幕前,没人能预料美联储的最终走向,悬念还在继续。
鲍威尔“静默期”暗流涌动:美联储与特朗普的金融大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