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营门缓缓打开,两名战士背着装具走向街头——这是他们每周一次的外出采购任务。路过十字路口时,其中一人习惯性地抬头看了眼红绿灯,却没注意到旁边的共享单车正朝着战友的方向歪过来;另一边,刚结束驻训归队的战士掏出手机给家里报平安,脚步不自觉慢了半拍,身后的货车鸣笛吓得他赶紧往路边靠。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藏着多少关于“安全”的隐形考题?

对于部队来说,“在外人员”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无论是执行任务、探亲休假还是日常外出,当战士们离开营区的“保护圈”,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甚至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疏忽”。而要守住这些“流动的安全防线”,关键恰恰藏在那三句被反复强调的话里:“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单位安全我尽责”。
“我的安全我负责”,是每一个战士必须刻进骨子里的“第一准则”。就像出门前要检查装具是否带齐、过马路要确认左右车辆、使用手机要遵守保密规定,这些看似琐碎的动作,其实是在给“安全”上第一把锁。有次跟武警江苏总队的战士聊天,他们说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多问一句‘我有没有漏什么’”——比如外出前再检查一遍证件,比如跟战友确认一下集合时间,比如遇到陌生情况先停下来想想“这样做安全吗”。这些“多此一举”的习惯,恰恰是避免意外的“防火墙”。
但安全从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他人安全我有责”,是战友之间最朴素的“默契”。记得有幅漫画里画过这样的场景:两名战士一起外出,其中一人低头看手机,另一个人悄悄拉了他一把,刚好避开了一辆快速行驶的电动车。漫画里的配文很简单:“你的背后,有我盯着”。这种“互相兜底”的意识,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就像训练时会提醒战友“握枪姿势要稳”,外出时会帮战友留意“背包带松了”,甚至吃饭时会问一句“你今天有没有不舒服”——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多管闲事”,其实是部队里最温暖的“安全纽带”。
而“单位安全我尽责”,则是每一个人对集体的“承诺”。从营区门口的登记制度,到外出前的安全教育,再到归队后的情况汇报,这些看似严格的规定,其实是单位给战士们的“安全铠甲”。有次采访基层指导员,他说最头疼的不是战士们不听话,而是“有的战士觉得‘就出去没关系’”。所以他们会用漫画、短视频这些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安全”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比如用漫画画“外出忘带证件的麻烦”,用短视频演“闯红灯的后果”,让“安全”不再是冷冰冰的口号,而是身边的“真实案例”。
部队里的“安全课”从来不是枯燥的“念文件”。就像这次江苏武警推出的漫画,用夸张的画面、生动的情节,把“安全责任”变成了战士们能笑着看完的故事:比如画一个战士因为低头看手机差点摔进沟里,旁边配文“手机再好玩,也不如脚下的路稳”;比如画两个战士互相提醒“别忘带帽子”,配文“你的形象,也是部队的安全名片”。这些漫画被贴在营区的走廊里、食堂的墙上,甚至被战士们转发到朋友圈,变成了“自带流量”的“安全教材”。
有人说,“安全”是部队里最“啰嗦”的话题,但恰恰是这种“啰嗦”,守护着每一个战士的平安,守护着每一个家庭的牵挂。就像古人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疏忽”,往往会变成“大隐患”;而那些被反复强调的“小习惯”,恰恰是“大安全”的基石。
当我们看到战士们整齐地走出营门,当我们看到他们圆满完成任务归队,当我们看到他们跟家人视频时的笑容,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份“安全”的背后,都是无数人“负责”的坚持——是个人对自己的“不马虎”,是战友之间的“不放弃”,是单位对集体的“不松懈”。
当你下次看到身边的战友要外出时,会不会多问一句“带齐东西了吗”?当你自己走出营门时,会不会多留意一眼身边的环境?当你看到有人违反安全规定时,会不会勇敢地提醒一句?“安全”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就像漫画里说的:“守好安全的‘责任田’,敲响心中的‘安全钟’”。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把“安全”变成自己的习惯,变成战友之间的默契,变成集体的共识,我们才能真正守住部队的“安全防线”,才能让每一个战士都能“平平安安出去,安安全全回来”,才能让部队圆满完成每一项任务,为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幸福保驾护航。
“安全”不是终点,而是每一次出发的“起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